(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江蘇 鹽城 224500)
引言:歷史作業設計一般在課后進行,目的是查缺補漏,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在歷史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基礎,根據此設計作業,使學生在作業完成中歷史學習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如何設計個性化作業,提高學生歷史能力,是教師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任務型作業主要是以任務為核心,通過活動為載體進行歷史實踐學習的過程。在歷史教學生,設計任務型作業,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依據于動力。任務寫作業滿足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優化作業形式,符合個性化作業設計的目的。設計任務型作業時,需要以教材知識、教學目標為基礎,利用作業對知識學習的延伸,是學生在實踐中歷史知識理解能力與分析能力得到提升[1]。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學生歷史學習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問題,同時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對學生歷史思維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課堂作業設計時,了解教材內容,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基于此設計作業內容。通過對文章的分析,發現這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西晉的建立、八王之亂、北方各族的內遷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經過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分析,發現學生對西晉統一知識點的了解不透徹。教師可以為此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作業一:查找與西晉統一、北方各族內遷資料,借此分析西晉統一建立的原因。作業二:結合教材資料分析“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王朝”。作業三:西晉的統一、北方各族的內遷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是什么?當設計作業后,則對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查找資料,分析作業內容。通過小組任務合作,拓展學生歷史思維,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掌握歷史知識學習方法,意識到歷史材料應用的重要性。
體驗式作業,強調學生的實踐過程與主體地位,這種作業設計模式主要是以課堂為中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件發生過程。該教學模式具有體驗性、提升性、反思性的優勢,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體驗式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設計情景教學,讓學生在情景表演中感受歷史知識,體會歷史學科的魅力[2]。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設計角色扮演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歷史事件了解,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歷史事件創新,在線還原歷史故事。情景表演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歷史事件在民族發展中意義,同時,還可以體會到歷史故事的真正含義,有利于發揮個性化作業應用效果。
以《抗擊八國聯軍》為例,為學生布置一下角色扮演任務:重新理解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結合教材描述內容,衣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歷史。這一體驗式教學任務布置,激發學生參與作業活動積極性,提高作業完成效果。
其次,實地調研活動。歷史作業中通過實際調研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以客觀的態度了解歷史故事,獲得與教材學習不同的歷史感受。課堂教學中,加強對歷史內容的研究,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調研,讓學生在調研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展示自己對歷史文化的特點。作業設計過程,可以根據學生基礎能力與表達能力,對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制定調研計劃與方案,并落實在實際活動中,展示不同的歷史觀點。
以《五四運動》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設計調研內容,了解當代年輕人對這一運動的了解與看法。調研結束后,則進行總結,說出自己對調研結果的看法,并探究歷史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探究型作業設計,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歷史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動的方式布置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歷史事件形成新的認知,以此提高歷史教學效果。以往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布置例題,并將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局限了學生歷史思維。探究性作業與傳統作業設計方式恰恰相反,不僅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同時還可以豐富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學生歷史分析能力[3]。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學習基礎與教材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探究作業,讓學生在探究中提高綜合能力。
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探究作業:第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動力是什么?你認為紅軍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意義是什么?你對紅軍長征有什么看法?設計問題后,則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教材知識分析等方式,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完成探究性作業。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學中,為學生設計探究性、體驗性、任務型作業,優化作業設計形式,使學生主動作業活動中,在學習過程,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作業設計效果。通過個性化作業設計,轉變教學模式,為學生更好學習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