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藝術學校,河北 邯鄲 056002)
中國古典舞蹈經過多年的流傳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其中“聲韻”的創立則是對中國古典舞有著非常重要的表現與存在價值。首先“聲韻”的出現,解決了中國古典舞風格化舞蹈與功能性訓練的矛盾,改變了其在戲劇與芭蕾之間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中國古典舞在戲劇中的產生時候就存在著“風格化舞蹈”與“功能性訓練”的矛盾,而“聲韻”就是中國古典舞蹈“風格化舞蹈”和“功能性訓練”的一個最好契合點。其次“聲韻”的創立也解決了課堂教學與實際表演的矛盾。“聲韻”是“身法”和“韻律”的簡稱,其“身法”是外部技法的范疇,而“韻律”則是藝術的內涵神采。外部技法是教學的課堂方法,而內涵神采一般是在舞臺上的實踐。兩者通過“聲韻”這一橋梁,使得中國古典舞蹈的發展跨越了一個新的臺階。“聲韻”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應用,催生了一批優秀舞劇的誕生。如:《黃河》《木蘭歸》《長城》《梁祝》等。可以說,“聲韻”作為中國古典舞形態在舞臺實踐中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任何一種舞蹈都有自己的表現風格,不同的表現風格代表著不同的舞蹈類型。當然,中國古典舞蹈也有自己的風格,而“身韻”則是中國古典舞蹈的精髓。那么“身韻”在中國古典舞蹈中又有著什么樣的變現風格呢?一個成熟的舞蹈演員在舞臺上所表現的舞蹈之所以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說具備了中國古典舞蹈的重要表現手段----“身韻”。下面筆者就這四個方面來闡述“身韻”在中國古典舞蹈中的表現風格。
“神韻”的表現風格之一----“形”。體現在直觀的動態,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和姿態與姿態之間的路線掌握上。凡事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首先體現在“擰、拉、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含蓄、柔韌、挺拔”和硬朗的直線美;其次表現為“平原、立圓、8 字圓”的三圓運動美;尤其體現在“提、沉、沖、靠、含、仰、移、扭”的動律上;最后,“形”還體現在“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的瞬間變化。舞蹈《鷹與蛇》就是以“形”為表現風格的基調,從而塑造了鮮明的舞蹈形象。
“聲韻”的表現風格之二--------“神”。錢寶森先生說“形三、勁六、意八、無形者十”。在他看來,舞蹈動作中,“形”只占三分,“勁”占六分,“心意”卻占八分,可見“神”的重要性,“神”舞者的內心外顯,變現為“心與意和、意與氣和、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心、意、氣、力”正是“身韻”的具體化。“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知”
“身韻”的表現風格之三-------“勁”。是指賦予外部動作以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力度處理。“勁”運作得當,“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或“靜中之動”才能得以表現,體現為快慢有致,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輕傘若舞》就是具體的表現。“形、神、勁”相得益彰,是作品更加活躍,作品更加絢麗多彩。
“聲韻”的表現風格之四-------“律”。包含自身的律動和依循的規律。“律”又可分為“正律”和“反律”。“正律”主要體現為“順”,讓人有一種“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反律”主要體現在“不規則順”,讓人有一種“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感覺。舞蹈《鼓韻》之所以會讓欣賞著產生一種“行云流水、藕斷絲連、點中有線、線中有點、矯若游龍形如旋風”之感,正是“律”在“身韻”中的具體舞蹈藝術表現效果。
“形、神、勁、律”各具特色,同時又是一個整體,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蹈的“身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身韻”的構成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從正名定義到課程規劃,從提煉元素到編制組合,從破形入神到形神兼備,“身韻”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古典舞蹈重新整合的根本方法,是與其技術和理論的同步支持分不開的。
有人把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歸結為重旋律、重情感的“線的藝術”。戲曲舞蹈中講究形體的曲線美,舞姿的擰拉、彎曲、交叉、旋轉、劈叉等,也是這種“線藝術”的重要體現。“戲劇舞蹈”提供了為世界公認的中國特色的表現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及表達情感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它表現了以“腰為軸的”的運動源的理論,“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起始論以及圓圈、含腆、縮展、緩急、剛柔、縮展、緩急、松緊、虛實、開合等運動辯證法。而民間舞蹈的隨意性和武術的粗狂、剛健、灑脫、舒展的氣質,太極的內外結合的運氣方法和粘、棉、連、隨的韻律技法特點以及長拳中矯健的步伐,宛若游龍似的身法連接及閃、轉、藤、挪的技巧特點也可彌補戲劇舞蹈的不足,也可為中國古典舞蹈所借鑒。另外中國古典舞蹈在身韻技術、理論的構成過程中還借鑒了芭蕾訓練中的韌性、伸長、重心直立及動作過程清晰干凈的處理技巧方法。多方面借鑒了現代舞蹈訓練按人體自然法則解放身體以使動作伸展到人體極限的訓練法則等等。可以認為這是當代中國古典舞蹈的創業者在幾十年的時間經驗之上的理論思考與定論,使中國古典舞蹈“身韻”技術與理論日趨成熟的先決條件。構建中國古典舞蹈的理論,不能離開我們戲劇舞蹈及相關運動的認識和在認識,實際上它也包含著源自中國戲劇舞蹈的中國古典舞蹈自身演變的一種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