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虞城縣文化廣電旅游局,河南 虞城 476300)
信息傳播已經不僅關乎新聞領域,也關系到國家媒體在國際輿論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關系到國家利益、國家形象和國家發展戰略,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當務之急,掌握話語權、把握主動權迫在眉睫。
在這一語境下,新聞傳播行業從內容到形式、從規則到流程,都在發生巨變,跨地域、跨行業、跨平臺的競爭與合作成為主流,新一輪的格局創新正在形成。因此,今天的中國新聞傳播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以理念驅動發展、以實踐拓展局面。
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已經跨入了多媒體、多終端、多用戶、多需求的時代。一方面,技術支撐下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形成了新的信息場,輿論引導進入了多場域、多任務的時代;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只有保持觀念上的開放度和行業上的敏銳度,擁抱新技術、占領新平臺、凝固新成果,才能贏得融合時代的媒介競爭。
1.新時期,信息傳播的較量在于效率和質量。如何在關鍵時刻獲得高質量的有效信息,是輿論引導的關鍵所在。因此,融合時代的主流媒體要站在技術高地,努力突破視角局限,通過組織多媒體集成、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的傳播方法,使傳統報道與新興技術融合互動、相互支撐。
2.做好個性化、人性化傳播,力求廣覆蓋、高效率傳播,將傳統報刊、廣播電視的報道內容植入移動空間,制作成條分縷析的手機推送,轉化為交互擴散的系列作品,成體系、高效率地宣傳國家政策和發展成就,以提升宣傳效果、擴大宣傳影響、營造宣傳氣勢奠定了基礎。
從大眾傳媒時代的單向傳播到基于互聯網、自媒體的互動傳播,今天,不僅官方媒體能夠實現輿論引導,參與其中的每個個體也能發出聲音,左右事態的走向和大眾的思想?!耙m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本唧w而言,主流媒體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新時期對于時、度、效的新要求。
1.搶占報道先機。縱覽古今中外對于新聞的定義,都離不開“時間”這個關鍵詞。新聞人的職業使命便是與時間賽跑,將新鮮出爐的一手消息用最快的速度傳播出去。如今,技術革命實現了基于互聯網的高速傳播,主流媒體要想占領先機,必須樹立新觀念、掌握新手段,確保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
2.把握宣傳尺度。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精神,不隱瞞、不夸大、不歪曲,也要在傳播事實的基礎上顧全大局、頭腦清醒,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確保輿論引導真實而不失實、適度而不過度,防止分寸“拿捏”不準,避免火候不到或火力過猛。
3.講求傳播效果。從內容上提升親和力和感染力;從形式上強化吸引力和創造力。
從2016 年2 月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到2016 年11 月總書記在第17 個記者節上的講話精神,其對于新聞宣傳工作的新思想和新表述,植根于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土壤與當代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1.堅持黨的領導。結合中國新聞實踐,將黨性原則作為新聞事業的根本屬性,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
2.引領正確導向。著名記者普利策曾把記者比作“桅桿上的瞭望者”,要時刻關注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正如瞭望者之于全船航行的重要作用,新聞工作者能否通過報道引領正確的輿論方向,同樣關乎國家的未來和事業的生命。
3.做好正面宣傳。當下,我們立足改革攻堅的新時期,在創造新機遇、搭建新平臺的同時,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也是前所未有的。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信息傳播是社會發展的溫度計和晴雨表,越是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新聞工作者越要勇于面對錯綜復雜的輿論生態,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新聞資源越發豐富,各地的新聞事件信息更具多樣性,信息量非常大,與此同時,媒體應當更加注重新聞事件的質量,充分考慮新聞事件信息的準確性、正確性,全面綜合考慮新聞信息發布后產生的社會效應,并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發布,要嚴格避免為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忽視新聞內容質量的現象。
影響人們思維的第一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所以,媒體應當合理把握一些比較熱點的輿論,科學設置新聞議程,利用合適的方式正確反映主流議題,并在合適的時間進行發布。
當前,還沒有針對網絡言論的立法和處罰機制,人們未能深刻認識網絡環境中發布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社會危害,要想確保輿論導向的正確性,每一個網民都應當加強自律,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作為新聞傳播的媒體行業更應當嚴格要求,加強行業自律,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高質量、高標準地傳播新聞產品。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新聞傳播是大勢所趨。新聞傳播人員既要堅定立場、堅持特色,也要塑造開放的世界觀,堅持創新的價值觀,通過服務戰略大局、深入百姓人心的優秀新聞作品,更好地為社會發展及民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