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寧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三育人”理念早在上世紀就已經被提出,經過三十余年來的研究與完善,目前已經在高等教育領域得到了實踐應用,但由于很多高校對“三育人”理念理解不深,因此其在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非得到充分發揮,而在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逐漸發展轉變的背景下,基于“三育人”理念對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進行協調,則正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
三育人理念簡單來說就是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結合的一種全新人才培養理念,對于當前高校改革與育人模式構建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而從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角度來看,三育人理念的作用也同樣十分關鍵。一方面,在網絡信息時代下,互聯網逐漸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雖然幫助學生開闊了自身視野,但由于網絡上充斥著很多錯誤的言論與思想觀念,對思想價值觀念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學生來說影響較大,因此高校必須要通過思政教育工作及黨建工作來對其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與管理,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與健全人格[1]。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當今社會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而很多工作所需能力素養又無法在專業教學中進行培養,因此高校同樣需要以黨建工作為基礎,引領當代大學生在多樣化事件中實現各方面能力素養的持續、全面提升。
高校人才培養是一項十分系統的工程,而教書育人則正是這一工程中最為重要的主體,雖然從目前來看,高校教書育人工作的展開仍然是以教學工作為主要渠道,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教書育人渠道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只有做好了其他方面的教書育人工作,才能夠讓高校教學工作更好的進行下去。因此,未來各高校還需對三育人理念中的教書育人內涵進行全面認識,明確黨建、思政教育工作在教書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針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現狀,將校內思政教育人員、黨建工作者的教書育人職責明確下來,對階段性的工作目標與工作細節要求進行詳細描述,這樣才能夠讓教書育人理念在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中得到充分貫徹,并將多項工作有效協同的育人模式建立起來。
高校教育管理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一直都比較受重視,但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體背景下,由于很多高校都未能及時對教育管理制度進行及時更新與完善,因此關于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相關制度并不明確,而這也對管理育人在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貫徹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基于這一現狀,未來國內各高校還需針對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在管理育人方面的作用職能,對現有教育管理制度進行補充、調整與完善,從而為管理育人在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真正落實打下良好基礎[2]。例如當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是以行政性的要求、命令為主,并未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學生對管理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認同度也比較低,有些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對此高校就可以從思政教育工作入手,在思政教育制度中明確要求相關教師充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對校規校紀、學生行為規范等制度準則進行詳細解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教育管理制度的正確性與必要性,并真正對制度要求產生認同感,愿意在實際生活與學習中按照教育管理制度來進行自我要求。
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如果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盲目對學生加以管束,而不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問題,那么人才培養工作就很難有效開展下去[3]。因此在未來的高校育人模式構建過程中,高校還需以“三育人”理念為基礎,對黨建工作者與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強調為學生服務的核心工作宗旨,提升其服務意識,針對學生實際需求展開工作規劃、組織,并在實施過程中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與需求展開探究。這樣一來,思政教育、黨建工作者與學生間關系會更加密切,工作更具針對性,工作效果自然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在當前社會人才需求逐漸發生轉變的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同樣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而要想以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教育工作為基礎,建立全新的協同育人模式,則還需在教書育人職責、管理育人制度、服務育人意識等方面采取合適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