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美次達
(中共昌都市委黨校,西藏 昌都 854000)
國家提出,“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的重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的重要基礎,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教育均衡發展對于提高社會公平程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消除信息鴻溝,以更好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實現民族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山市位于廣東省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自1999 年就成為廣東省教育現代化、信息化試點市,2015 年又順利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市督導檢查,形成了以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特色,中山市將繼續大力開展“三通兩平臺”建設,持續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現代化發展,并促進教育均衡化發展。
教育均衡發展的概念是對經濟均衡發展的移植,認為教育均衡發展是指受教育者在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下,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義務以及均等的教育資源和條件,實現教育效果的相對均衡。而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概念則是對一般的教育均衡發展概念的直接套用,認為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是指政府樹立公平的教育發展觀,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教育公共資源在民族地區內部公平、合理分配。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闡發,認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是充分發揮當地教育各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建設性,努力縮小民族地區個體、群體、校際及區域之間以及同內地教育之間的差距,最終實現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在較高水平和層次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均衡發展。
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缺失一套科學、系統、完善的教育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種度量尺度,不僅能夠衡量某一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程度,從而有效地把握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促使相關部門重視教育均衡發展,還能夠為解決問題和制定相應的政策提供科學有力的依據。與非民族地區一樣,民族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也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但是,由于受自然環境、歷史原因的影響,民族地區相關政策、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性,使得其教育均衡發展也面臨著特殊的問題。問題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解決策略的獨特性,同時,也對其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是,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文獻梳理發現,我國至今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完善的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評價標準主要參照東部地區。例如,對某一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程度的測評只是以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圖書冊數、教師學歷、經費投入等與非民族地區無異的教育均衡程度測量指標進行測定,并未體現民族地區的特殊性。依照該指標體系,并不能反映出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雙語教育和不同民族學生的均衡發展狀況。
從教育公平的理論演進與現實抉擇可見,各個階段的努力為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將民族自治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演進成公共話題。但客觀地講,各種教育均衡的努力 “僅僅強調公平而忽略對供給充分性的關注,這是對所尋求公正的一種嘲弄”。某會議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當前,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民族教育因其發展基礎薄弱,客觀上和普通教育之間存在明顯差距,教育均衡發展中信息化工作尤為迫切。就整個民族地區而言,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工作推進緩慢是存在的最大問題,借力信息化推進民族教育發展有限等。目前,推進民族自治縣教育信息化、促進自治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急需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轉變觀念,為民族自治縣推進教育信息化掃清認知障礙。研究認為,其中有兩點需要重申。首先,信息化不應該僅僅等同于 “技術”,事實上,信息化已遠遠超越了技術的范疇,這種誤解必須消除。就像有研究指出的,或許是由于教學積弊太深以及人們改革教學的愿望過于迫切,當代信息技術獲得突破性發展并帶來其他領域的深刻變革時,人們幾乎將教學問題的解決全部寄希望于信息技術和教學的 “深度融合”。“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不應該眼睛只盯著技術,而要聚焦于能夠最佳地促進學習的方法。而促進學習的方法顯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它與當地的文化是有密切關系的”。
同教育公平追求一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是一個長期、漸進、分層級推進的過程。民族自治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為普通地區和更高行政層級的教育均衡發展提供富有區域發展特色的個案和成功經驗,其本質進一步深化了民族地區教育公平的理論內涵和功能定位。民族自治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將逐步通過政策完善與落實、教育資源重組、長效機制建立等充分保障受教育者在一定資源條件下的基本權利,并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是民族自治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終極關懷和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