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虎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工處,江西 南昌 330099)
在高等院校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內在關聯性,雖然教育內容具有一定差異,但是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引導學生塑造良好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可以為職業規劃的制定指明方向,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應用型人才。
臨到畢業季,大學生在就業時面臨的選擇有很多,比如用人單位的薪資水平、工作地點、性質等,容易讓大學生產生迷茫心理,但是需要大學生明白的是就業過程中不是所有選項都能讓人滿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明確知道自己重點考慮的方向是什么,要懂得合理取舍,才能順利找到心儀工作,比如對薪資有很大期待,那就選擇薪資水平高的企業,但需要面對的工作難度也相對較大一些,那么就應該為此付出更多努力。
大學生群體會在最后一個學年中踏入社會,那時大學生的心態會發生明顯變化。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特長與短板不夠清晰,所以在就業時找不準定位,導致就業失敗。通過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讓大學生對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加以重視,比如思想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具備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境時,可以冷靜思考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做好心理準備進行應對,合理運用特長彌補短板,從而能夠促進職業生涯規劃逐步實現。
指導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有明確認知以及具備正確擇業觀都是可以通過實施思政教育來進行實現的,所以高等院校應該繼續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下思政教育路徑進行研究的力度,確保思政教育能夠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發揮最大效用。
在高等院校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規律可循,在不同學年中展開不同內容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今后順利就業具有很大幫助。比如,在第一學年中可以先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讓他們知道選擇適合自身職業道路的重要性,并嘗試引導大學生制定能夠促進順利就業的計劃,第二學年就要提高對學生進行成才意識和職業意識培養的力度,讓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能夠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第三學年中則是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有利于大學生今后迅速融入社會,第四學年是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技巧指導以及相應的崗前培訓,這樣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幾率會增大。在整個職業生涯規劃中,包含職業道德、品行道德、行為規范、價值觀等在內的思政教育內容都可以合理、充分的融入進去,并發揮出來積極的導向作用,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產生持久影響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所以大學生會主動掌握很多就業動態消息,比如多個行業的招聘情況、崗位所需技能等,然后對自身能力做出評價,再進行后續規劃。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學生的職業理想會更加清晰、職業意識也會有所增強,這為大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了幫助。但是大學生的職業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實施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對自我認識更加清晰,自我約束力也會有所增強,從而會充分挖掘自身潛能,學習和培養多項技能彌補自身不足,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就業競爭力會顯著提高,職業素養也會有所增強,從而能夠在合適的崗位上全面發揮自身價值。
學生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體,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采取個性化教育手段,為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據此,對于能夠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政教育工作來說,也應該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樣性。一方面可以同時采取課堂教育和課下指導的教育方式,借助于先進的網絡技術,能夠讓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隨時向教師請教疑問,這樣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道路。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思政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教學,比如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講座,并把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融入真實案例中,這樣學生在加深對思政知識理解深度的同時,還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職業信念。
綜上所述,高校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職責,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之外,還應該加強對提升就業率的重視,避免人才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大。實踐表明,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具備正確擇業觀,并對自身能力做出正確評價,進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順利就業。所以,為進一步發揮思政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實用性,高校可以通過實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的合理性與全面性、讓思政教育成為學生職業素養提高的內在動力、增強思政教育方式的多樣性等策略來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