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曼紅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高等院校作為給國家輸送各類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除了要采取相應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之外,還應該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因為高校已組建成為意識形態斗爭主戰場,所以要提高校園文化意識形態建設質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且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用戶的中堅力量,其辨別是非能力有待提高,所以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以及不良信息誘導時,容易選擇錯誤道路。據此,基于新時代環境背景下,高校應該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改革的重視,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創造良好校園意識形態氛圍,從而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專業技能水平高以及思想端正、道德高尚的復合型人才,為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提供充足人才資源保障。
從黨的十八大會議以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對于存在的各種新問題都已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與此同時,也對高校提出了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任務,需要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想文化的盛行給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阻礙,因此創新政治思想工作策略,在工作理念上保持與時俱進,便能夠為國家培養更多思想端正的創新型人才,同時也能夠達到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目標,新時代青年需要經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進程,作為共筑中國夢的參與者以及建設者,需要有責任擔當意識,在政治觀、思想觀方面與國家大局方向保持一致。不過,基于新時代思想與傳統思想的矛盾以及不良網絡思想文化的困擾,導致思想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斗爭變得更加復雜化,所以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創新政治思想工作策略,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提高應對客觀復雜形勢的效率,在思想上保持與時俱進的同時還能夠聽從國家發展需要,樹立良好的責任擔當意識,嚴于律己提升專業技能,為中國偉大夢想的實現貢獻自身力量。
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整體呈現出個性、積極、樂觀等顯著的時代特征,互聯網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產生著重要影響,所以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極易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互聯網的出現,讓教師不再是獲取知識文化的唯一來源,他們已經已經習慣在網絡上進行學習、娛樂,所以思想上也受到了網絡價值觀的影響。據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可以與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相聯系,明確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訴求,進而能夠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受大學生歡迎,達到理想的教育成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以及其他國家挑起的思想形態斗爭越來越嚴峻,高校作為給社會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必須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視,根據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改變,確保政治思想工作能夠取得理想成效。然而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沒有完成創新轉變,而是繼續保留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這樣讓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學習的抵觸情緒會更加嚴重,導致思政工作質量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此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都會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來接收訊息,還會參與消息動態的評論與轉發,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網絡互動的興趣較大,單一的課堂授課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限制,雖然很多高校已經陸續開通社交賬號來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并沒有取得理想成效,其問題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并未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等有深入了解,導致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式難以有很強的針對性,學生對思想政治內容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所以難以獲得理想教育成效;二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側重于理論知識教育,而忽視設置實踐教學模塊,導致學生的學習抵觸情緒越來越顯著;三是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讓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發揮最大效用,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范圍沒有進一步擴大,學生沒有從中獲得更多有益啟示。
時代發展的進程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現狀造成了沖擊,如果高校不及時進行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的創新,那么未來思政教育將難以應對復雜的意識形態斗爭。據此,高校應該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對應的創新改善策略,從而能夠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意識形態氛圍。
在新時代環境下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應該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特征,那樣有助于為思政工作的展開指明方向,針對大學生思想特征的調研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網絡溝通等方式進行。此外,思政教師應該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既可以利用課下時間,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在建立和諧師生關系之后,便于教師在今后的思政工作中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有助于發現學生的錯誤思想與行為,從而可以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指導和糾正,避免事態更加嚴重。同時,思政教師還應該經常就總結出來的學生思想動態來設立專項課題,將學生的思想特征進行分門別類,根據不同群體學生的思想動態特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有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提升有很大幫助。
在高等院校中,部分思政教師習慣沿用傳統的教育理念,偏重思政理論教育,忽視實踐教育,時間久了,學生會認為思政課程的學習有些乏味,所以不利于思政工作質量提升。據此,思政教師需要加強對實踐教育的重視程度,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可以有效改善思政課堂教學氛圍。一方面,思政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舉辦小規模的演講賽、辯論賽等,讓學生就當下熱點事件進行自由探討,同時要與所學內容聯系起來,對于存在錯誤認知的學生要及時給予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還要讓所有學生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社會環境有正確認知,這對思政內容的深入理解有促進意義。另一方面,高校應該整合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與校外實踐活動的機會,比如可以依據思想教育內容來安排學生到博物館、文化館、革命基地等場所進行實地參觀學習,那樣學生對我國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展望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能夠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內容保留到學生的記憶中,對其今后的成長與學習都有著積極意義。
處于信息爆炸的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十分熟練,像新興媒介微博、微信、QQ 等都是受大學生群體歡迎的社交渠道,也是他們獲取各種新聞信息的重要來源。據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的創新應該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這樣能夠在網絡環境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便于觀察學生的思想動態。首先,高校應該在自媒體平臺上建設學校工作賬號,并實時發布思政工作動態,那樣可以提高學生接收消息的速度,而且還可以在評論區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種學習方式更受大學生群體的歡迎,同時還可以借機發布正向引導信息,讓學生對網絡上不良思想文化做好戒備心理。其次,高校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來建立專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平臺,在上面公布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等,以及與思政工作內容相關的政治、軍事、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息內容,讓學生在瀏覽的過程中可以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潛移默化中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深度,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綜上所述,基于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創新完善,既滿足立德國家提出的樹人教育理念要求,又能夠提升高校應對客觀復雜形勢的效率,并符合當代大學思想行為深刻變化的客觀需要,所以高校應該對當前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對學生思想動態了解不全面、偏重思政理論教學、新媒體技術應用不充分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合理措施進行應對。實踐表明,高校可以通過實施準確掌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征、強化思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將新媒體技術與思政工作充分結合等創新策略來改善思政工作現狀,引導大學生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樹立良好的政治觀、思想觀、價值觀等,避免受到不良思想誘導,堅定正確發展方向不動搖,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