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清縣曹家務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葉圣陶說:“寫作材料來源于整個生活。整個生活時時向上發展,寫作材料就會滔滔汩汩流注出來,而且是澄清的。”這些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應該是鮮活的生活體驗,生活閱歷越豐富,作文內容就越充實。而當前小學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較空洞,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內容與生活脫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與創新意識。為了使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寫,且表達真情實感,我們應該努力讓學生走向生活,讓作文走向生活。
《新課標》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同理,生活中處處都有習作資源。生活環境、良師益友等等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就是學生習作的源泉和土壤。我們要指導學生做好積累和體驗。
一節老師遲到的課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老師換了一種新發型、一位平時很嚴肅的老師的一句俏皮話……這些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和捕捉這些生活資源,這樣學生就可以寫好學習和生活中的“現在進行時”,還會逐步養成學生積極關注生活、仔細觀察生活、細心積累素材的好習慣,提高學生捕捉和積累生活信息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材料,要求學生做到:多看書、多查資料、多摘錄。關鍵還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同時,應讓學生認識到,即使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也不等于就能寫出好的文章,還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訓練。
人,是社會生活的人。在小學作文中包含著大量的寫人、記事的文章,這些文章題材的源泉就是社會生活。要想讓學生寫好這些文章,必須讓學生認識周圍的世界,了解社會的生活空間,這樣才能引發他們對生活的深刻領悟、獨到發現,從而讓他們能夠“我手寫我心”拈出一篇篇原汁原味的好文章來。因此,為了讓學生接觸社會,我有意將學生的視線從校內引向校外,引導學生不斷走出校門,去尋找寫作的“活水”。如,利用雙休日和結合學校大隊部組織的野外活動,帶領學生領略家鄉風貌,走上田間地頭,參觀工廠車間,調查河道水質,考察文物古跡……通過一系列體驗生活活動,擴大了學生的寫作范圍,大大豐富了寫作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葉圣陶先生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生活化的作文批改,要求對學生作文的評改要從生活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還學生作文的評改權,培養學生積極的作文與做人的態度。
具體批改作文的方式:
學生自改作文作文課上,先采用“以讀助改的方法”進行修改。分三步自改:第一步,靜心默讀。立足全篇,從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看看是否符合習作要求。第二步,反復朗讀。仔細推敲。檢查語句是否流暢,用詞是否恰當,詞匯是否豐富,細致地進行文辭方面的修改。第三步,小處著手,查缺補漏。
由教師在學生的作文本上寫上評語(眉批或總批),標上批改符號,(也可面對面指點),然后把作文還給學生,讓學生細看老師的批語和修改符號,體現自己作文的毛病在哪里,然后自己進行修改。
就是讓學生間互換作文本進行修改。實施作文互改前,可按座位劃分小組,以4人左右為一組,并選出作文水平較高的同學擔任組長,或同桌直接結對,教師根據每次作文的練習重點和具體要求提出一些問題。互改時,要求學生按照教者所教的作文批改步驟,對作文作針對性的批改,努力尋找文章中寫得好的地方,同時也應找出文章中存在問題的地方,共同討論怎樣修改才算最好。同意他們發表不同的看法,給每人一個辯解的機會,但要留意不要喧賓奪主,偏離練習重點,使學生真正做到改中學習,改中有所提高。實踐表明,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互改訓練,通過同學們之間的改改畫畫、圈圈點點,并帶有欣賞性的小評語,既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又能夠讓學生在互學共勉之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掌握互改作文的方法,為自己以后修改做好預備。
講評是習作再指導、再提高的過程,也是內化寫法、形成寫作技能的重要環節。在作文講評課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尊重。善于欣賞學生,放大他們的“閃光點”,多元評價,分享生活樂趣。
在作文講評課上,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是朗讀、表演讀甚至是擂臺賽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可先由一位學生朗讀自己的片段,其他學生進行星級評析,然后請其他學生上臺挑戰,進行好段擂臺。學生在點評時,能根據習作的基本要求,從自己的閱讀體會出發,說出加星的具體理由。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習作要求,在多元評價時互相學習,共同分享生活樂趣。每次作文后,我還把優秀作文、好詞佳句,或張貼,或推薦到各報刊雜志。每學期我還為大家編印一份習作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對比,就是比較鑒別。一味的賞識,一味的表揚的后果是造成脆弱不健康心理的淵源,作文教學更是不可取。作文講評時,我還運用對比:把寫法不同的兩篇或兩類作文放到一起對比,把某一集中描寫的段落放在一起對比,把形容或描述性的語言、運用不同修辭的句子放在一起對比……對比的目的不在“取長補短”,而在“揚長避短”,即通過講評,讓學生明白優劣短長,悟得“彼優此長”。當然,教師講評切不可褒此貶彼,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要想讓學生不再懼怕作文,就應引導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和賞識性評價,才能使學生真正的自由表達,自主作文,才能寫出真實的生活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