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怡情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佛山 518116)
高校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既享受著新時代帶來的美好幸福生活,又為建設新時代注入了新能量。高校大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創造力,具有技能、體能、智能優勢,具有思想觀念開放、包容、創新優勢。這些優勢為高校大學生在助力實現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學生建設新農村家園,助力鄉村振興的選擇符合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時代要求,符合青年大學生發揮自身最大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理想追求,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要求。
全國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是由各省級團委學校部、各相關高校團委組織,大學生志愿參與的為農村服務的開展支教和調研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大學生在服務實踐活動過程中充分調研農村地區的資源、環境等現狀,為農村脫貧、農村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高校與農村實行定點長期志愿服務,開展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幫扶活動,保障農村獲得針對性、高質量的服務,實現農村穩中求進發展,發揮長效性作用。大學生在農村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加深對農村發展情況的了解、改進每年暑期支教內容和調研內容、創新活動形式、為農村脫貧致富提供針對性建議,參與農村脫貧建設,積極解決農村現實問題,發揮實效性作用。
該模式是指高校大學生扎根中國大地,深入鄉村,立足農村實際需求,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創新新理念、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推動新業態和新模式興起,旨在以比賽形式促進項目落地、引領自主創業、帶動鄉村就業、促進鄉村發展、實現脫貧和防止返貧的目標。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眾多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中,農業扶貧項目眾多,超十萬支團隊、超七十萬名大學生深入鄉村,調研農村現實需求,施行精準扶貧,對接農戶和企業,用自身研發技術和產品為農業發展插上了飛騰的翅膀,開拓了農村脫貧致富的新道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新能量。創業大賽種類多樣、社會資金充足、政策大力支持、周期性舉辦、以賽助推項目落地的特點有助于實現政府與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加強扶貧協作,專業定向精準扶貧、長期穩定扶貧、防止返貧現象出現,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確保農村發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該模式是國家開展的以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骨干人才為目的,畢業生到村任職、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農村發展建言獻策、帶領農村脫貧致富的選派項目。選派高校畢業生下鄉任職,將現代科學知識帶入農村,為農村發展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推動農村經濟、文化、科技、衛生等各方面得到發展。畢業生村官在研究扶貧文件要求和精神基礎上深入農村,走訪農村貧困戶,了解貧困原因及脫貧現狀,傾聽農民的真實訴求,發揮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優勢,提供各類專業信息,積極主動聯系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為農民脫貧和防止返貧提供相關技術、開展提高農民相關技能培訓活動,達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長期效果。
該模式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通過完善項目孵化基地建設、資金注入、培訓指導等各方面創業環境,為大學生留在鄉村創業提供良好條件,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提高返鄉創業積極性。地方政府給返鄉創業的高校大學生提供最好的政策,如創業培訓、稅收優惠、稅收減免、創業獎勵和資助、創業場地、創業園區,解決大學生創業初期資金、成本、場地、能力等問題,為農村實現脫貧致富和長期穩定發展目標留住人才。大學生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才能,挖掘農村特色資源,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農業、生態旅游業、文化服務業相結合,最終達到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效果。該模式不僅可以盤活農村的特色資源,提高農村資源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返鄉就業,共同推動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實現全面脫貧任務。
大學生作為實現全面脫貧攻堅任務主體的一部分,有著其他社會群體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四種模式分別以志愿服務、比賽、下鄉當官、改善農村環境的形式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農村脫貧建設中。前三種模式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專業知識為農村脫貧提供幫助。而地方政府主導模式是以政府牽頭,通過改善創業環境、補貼等優惠措施吸引大學生群體返鄉創業、就業,為農村脫貧致富吸引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