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東城小學校,四川 廣元 628400)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無論是數學學科的發(fā)展,還是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推理始終伴隨左右。2011年新課改明確了發(fā)展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通知,要求教師將推理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下是筆者對文章主題做出的詳細闡述。
“合情推理”立足客觀事實,通過調動以往經驗在分析和類比中得出結論。與合情推理相伴的是想象、遷移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其思維過程具有明顯的跳躍性。由于合情推理立足學生的既有想法,其結論的正確與否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認識圓的教學中,教師講到:通過圓心且兩個端點都在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直徑,從圓的中心到周邊的線段…學生都會搶先回答:半徑。即便如此,這對學生來講,依然非常重要。在小學推理教學中,合情推理占據重要地位,是學生探究、想象、解決問題經常用到的一個方法。合情推理又可以分為兩大類: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開展教學推理:場景1:一塊西瓜平均分為兩份,其中的一份可以記作:1/2(前提)。那么,一塊西瓜被平均分為3份,其中一份,應該如何寫?…教師;同學們可以自己舉例嗎?誰能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將一個物體平均分為幾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第一,類比推理。類比推理是通過對兩種或以上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的前提下,做出的不同或相同的判斷。如上場景中的每一步類比推理,都是在同類對象展開的,都有共同的特征。而下面提到的教學場景2中的類比推理,則跨越了不同事物,在“將固定事物平均分為若干份,表示其中一等份,這一屬性下,都可用分數表示。教學場景2: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師:一條線段分為10等份,其中一份如何表示,其中兩份呢?三份呢?四份呢?大家還能舉例嗎?誰能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10等份是基礎,不變,但分子會隨之變化。
第二,歸納推理。歸納推理立足某個個體屬性,推出共性的結論。就教學場景1最后歸納推理來講,每一步的推理都都是基礎前提,是個性化的顯示,學生最后歸納的將一個物體平均分為幾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是共性的,是在個別屬性中歸納得出的。歸納推理以前提對象為基礎,又可劃分為不完全歸納和完全規(guī)律兩大類。不安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歸案指的是對一類事物對象進行的分析,以個別屬性為基礎,推導出一般屬性的結論。比如教學場景1中,由1/2、1/3、1/4推導出將一個物體平均分為幾等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片段2中10等份是基礎,不變,但分子會隨之變化,這都是不完全規(guī)律的推理,都是從局部去觀察整體,概括一般的結論,不完全歸納在小學歸納學習中的應用最為廣泛。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從局部看整體不同,完全歸納推理是考察某個事物的全部,以對象屬性為前提,推導事物一般屬性結論。對于如上教學場景2中的內容,如若將10等份中的全部對象拿出來進行分析和考察,這便是完全歸納推理。實際上,上述的設想也是可以成為現實的,但不是所有的不完全歸納最后都會成為完全歸納。比如教學場景1中無法全面考察其對象,也沒有考察的必要。
演繹推理立足既定事實和數學規(guī)則,依據推理方法進行計算,前者和后者是因果關系的存在,由此對猜想進行驗證,如下的場景3是學生求證部分。教學場景3:分數的教學意義。教師,一塊西瓜被分為五份,其中一份是整個西瓜的幾分之一,剩下的是整個西瓜的幾分之一,由此分數的意義也變呼之欲出。教師:這僅僅是大家的推測,誰能舉例說明呢?學生1:以一條線段為例,將其分為五等份,其中兩份便是整體的2/5,三份便是整體的3/5,由此說明了分數的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的思維表現經常與數學知識形成矛盾點,這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問題。第一,容忍不嚴格清楚。從教學場景3來看,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fā),進行推理和驗證,有理有據、結論正確。雖然未必從數學事實出發(fā),但對他們來講是真正接觸推理的一個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學生舉例、推理的過程中,得到了高度的認同。他們因為“無知”而無畏,通過重重障礙,抵達了有些混亂的境地,完成了階段性目標,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通過不斷地推理、驗證,獲得了成功的體驗。第二,用推理替代接受。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原理,但教師通常會直接告訴學生,這樣變失去了探究的能力。實際上,要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只要轉變教學方式即可,將小部分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去推理,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則,比如分數的意義就可以這樣。
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在小學數學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合情推理注重引導、探索,探究結論,演繹推理注重猜想、證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加強合情推理教學,輔助演繹推理,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