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容城鎮容城小學,河北 保定 071700)
當前學生的作文寫作,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自身的經歷、切身的感受,而是作文參考書或者寫作大全,以至于作文出現了不真實,說假話;不具體,說空話;缺真情,說套話的現象。新《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作文個性化的要求,要求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做到:第一,寫自己想說的話;第二,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第三,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
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筆者為同仁提供三方面的作文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記得曾有位哲人曾說過:“當我們順應人的天性來做事的時候,一切都將變得非常簡單”。少年兒童在校園里要參加很多的活動:校園藝術節活動、體育節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讀書節、班隊活動等,這些活動學生們參加時都是情緒激昂、興趣盎然,傾情投入。在活動中,他們是有著很豐富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作的素材十分豐富,如果語文教師能在第一時間抓住這些契機,引領他們走進活動,充分地參與活動,感受活動,及時地以隨身筆記、日記等,或進行偶發事件的片段描寫;或進行一個熱烈的場面描寫;或抓住一兩個人物的神態刻畫;或飛快地以只言片語記錄下自己心理的點滴感受……把這些“功課”做足了,學生作文時又怎么會無話可講,無素材可用呢?所以,教師應在事先通盤考慮,既要明確年級段的目標和此次作文訓練的重點,又要對活動的進程有足夠的了解,還要對學生的作文水平和提高的方向有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學生的現場觀察指導要及時跟上,不能臨近寫作時才提出要求,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話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這里的生活包括所見、所聞、所作、所見、所思、所感。
作文是生活的產物,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但有的學生告訴我,每天上學放學坐校車,下了車就直奔家里,到了家就寫作業,作業剛寫完天就黑了,也沒什么值得注意觀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材料,寫什么呢?筆者以為,教師不能僅僅籠統地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更應該要求學生“用心觀察”。
在一次作文講評課上,我用“莫泊桑觀察馬車”的故事啟發學生:只有耐心細致地觀察,才能尋找到豐富的材料,一段時間后孩子們終于開竅了:有看見“田野里小草鉆出了嫩嫩的芽”,美好的春天即將到來的;有聽到車上同學間為爭靠窗座位的吵鬧,發出“寬容會讓乘車更美好”的感概的;有“快到家了,家里飄來了似有似無的飯菜香”,不由得寫下“家,是個溫馨的港灣!”的;還有情緒激動地寫下了“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知道爸爸中秋節要回家的消息,我高興得瘋了一樣,把我家的老母雞追得飛過了墻,雞毛落在我頭上都不知道”的……孩子們看了,聽了,聞了,更能用心體會了,他們及時地抓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日月星辰、身邊小事的細微變化,瞬間的靈感,成了他們作文中的亮點。
讓孩子們在平日生活中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汲取有特點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導學生現場觀察,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觀察,寫作時就不會無話可說或隨意虛構了。
作文是借助語言表情達意的,語言的積累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積累語言既要“讀”,又要“寫”,“讀”就是在閱讀中摘錄和背誦,摘錄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那些優美、精致、細致、生動的段落,也可以是課外讀物中那些很美的部分。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就會從量變到質變,語言的修養也會逐步提高。
“重視文本”是新課標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積累素材,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為什么寫”,“寫的什么”,還必須知道“是怎么寫的”,掌握表達的方法。
例如,在《最后的姿勢》一文的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感人,可是作者和譚千秋老師相識未深,對于他的生活細節都是采訪所得,可是為什么能寫得這樣好的呢?”通過討論,得出描寫人物,不僅可以使用正面描寫的方法,善用側面描寫,也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然后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進行正面、側面描寫的小練筆,學生有了具體模擬的對象后,他們就不感到束手無策了,達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應,使學生又扎實地掌握了一個寫作技巧。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水平充分地利用文本,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集中講授一些作文知識。此外,許多課文的課后習題中都有“背誦精彩段落”、“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要求,這樣的聯系,能讓學生品味文字意蘊的凝練與優美,更可以為學生將來的寫作打好了基礎,讓學生有詞可用,有句可鑒,有話可說。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簡單而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文思如涌,妙筆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只語。古時的一些文人墨客,如歐陽修、蘇東坡等,壓根兒就沒學過什么語法,修辭、邏輯,但依然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秘就在于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銳的語感。優秀的課外讀物,是學生寫作的指路明燈,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規范語法、寫作技巧。我們語文教師應認真地選擇、推薦適合的優秀讀物,還應當對學生的閱讀做檢查和指導:怎么選擇合適自己的讀物?什么地方該詳讀,什么地方該略讀?不同體裁的文章又該怎么讀?寫得特別棒的地方還需要摘抄和背誦。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做,一定會嘗到廣泛閱讀帶來的甜頭。
總之,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要轉變思維角度,改變教學策略,多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指導他們學會觀察、學會積累,感受事物變幻、人間真情、生活的真諦,陶冶他們的情操,真正讓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情”,寫出屬于他們的獨特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