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短視頻最早是基于社交媒體平臺產生的一種屬于從屬地位的傳播模式,由于智能手機的大規模普及,使得不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們也可以通過相關的應用,以很“傻瓜”的模式拍出許多有趣的視頻,極大地降低了信息生產的門檻,也可以滿足用戶自我實現的社會心理需求。“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最早是提供給用戶一種展現自我、實現自我滿足方式的渠道。但隨著現在用戶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采用更為便捷和跳躍式的思維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圖文形式的互聯網新聞,短視頻通過音畫同步的模式補足了圖文和聲音的不足,也滿足了即時性的需求。這種傳播模式在娛樂方面受到人們喜愛的同時,也為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的新聞報道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與國內大多數傳統媒體因互聯網媒體的快速崛起而受到市場傾軋,被迫轉型的窘迫困境不同,為了自身發展與進步的需要,新華社早在2014年底便推出了一款基于新華旗下所屬的電視新聞頻道為內容供應的短視頻新聞APP——《新華15秒》。其以短小精悍的敘事邏輯,強大的媒體制作陣容,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便獲得了相當的下載量。與動輒長篇累牘的傳統新聞報道不同,《新華15秒》視頻攝制的主要思路確定為“以做廣告的思路做新聞”,也即,通過圖像和文字,使得視頻每一秒都言之有物。《新華15秒》將傳統新聞敘事策略的“5W”模式再次進行了精簡與壓縮,以人物,事件和細節為主要設置思路,在鏡頭語言的安排上,主要通過“圖像+字幕”的表現形式,盡最大可能地削除了冗余信息。每一個人物和場景出現的時間僅為三到五秒,鏡頭便切入了下一部分內容,使受眾的注意力完全被這種新奇的表達方式抓住,從而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目前,《新華15秒》的APP中默認下設14個頻道,涵蓋了國際新聞、健康、財經、科技、體育、軍事、文旅等數個板塊的新聞內容,并提供了寵物、百科等等更具有娛樂性質的板塊可供受眾自己添加和選擇。可以說,《新華15秒》更像是新華社電視新聞網站的摘要與目錄,其在保留了原有新聞數據庫龐大的新聞范圍時,對其內容進行了進一步地壓縮。
敘事策略常常是區別不同媒體所創造的新聞作品的觀點、立場和審美風格的體現。信息的傳播通常是編碼與解碼的過程,為了使之能指與所指相匹配,媒體對于同一事件的敘事框架和角度往往會有所側重,在此基礎上,其會為相應的新聞作品選擇不同的敘事策略。《新華15秒》作為一個短視頻新聞欄目,受制于新聞的時長,無法面面俱到地將信息全部展現給受眾,因此,其敘事策略便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的視頻類作品相比,《新華15秒》最為突出的創新便是敘事聚焦和敘事時空的轉化。在敘事學的研究上,熱奈特運用了“聚焦”這一術語取代了過去專業的視覺用語,聚焦便成為聚焦就是視覺與被“看見”被感知的東西之間的關系。通過畫面拍攝的對象和場景之間的交互安排,以確保最大的信息量傳遞,便成為《新華15秒》的主要敘事方法和與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對敘事主體的選擇進行建構。無論是國家領導,還是市井小民,無一不成為新聞所關注的對象。既體現了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的家國情懷,也體現了其對市民階層的關注,在符合其國家喉舌的官方身份的同時,也符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需求。
由于新華社作為世界第五大通訊社,其所報道的內容千奇百怪無所不包。為了讓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之內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節省在龐雜的信息海洋中進行信息篩選的成本,《新華15秒》將自己的欄目內容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歸類與整合,并通過鮮明的標簽形式將其進行區別,同時,還增加了“專屬頻道”的功能,在默認的14個頻道之外,受眾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添加一個自己所關注的其他批頻道。與其他新聞客戶端相似,《新華15秒》也具備國內外新聞、財經軍事體育等新聞部分。但同時,其也有體現自身優勢的欄目推薦,便是以國家領導所發表的講話和所召開的會議為主題。無論是干部還是普通群眾,都可以通過這個欄目的匯總了解目前國家領導人的動態和國家對于各種社會問題的方向把控與探索。再例如“朋友圈”欄目,是模仿微信朋友圈的表達形式,先以一條新聞引出一個社會議題,再在其下插入代表不同立場的網友的評論,這樣的形式同樣有利于引導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觀眾對同一新聞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這些不同的頻道欄目設計各具特色,滿足了受眾不同的需求,也展現出了新華社強大的媒體底蘊與實力。
可以說,《新華15秒》相較于市面上其他的短視頻新聞平臺或應用的區別便在于,其背后依托的媒體是新華社,這也是《新華15秒》最大的優勢所在。新華社成立于1931年,是目前世界的五大通訊社之一。新華社不僅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更是我國的法定新聞監管機構。其新聞內容的客觀性與權威性要遠超于其他媒體。同時,這樣雄厚的底蘊和實力使得新華社無論是在文字媒體、廣播媒體還是電視媒體中都處于相當活躍的位置,無論是記者的新聞素養和新聞嗅覺,還是視頻編導的客觀水平均處于世界前列。這樣的底蘊為《新華15秒》的新聞制作與編排奠定了足夠的人才和理論的基礎。一方面,新華社的記者們利用現有的互聯網和大數據集散功能,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事件中尋求受眾最感興趣的或者是最關心的話題,并通過對其已有的視頻素材進行重新剪輯與編排,便可以以極低的成本生和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受眾所需要的新聞內容。另一方面,新華社的特征要求其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必然要求專業性和嚴肅性。而對于普通受眾而言,對于嚴肅的社會話題攝取和思考都需要相當的時間和學習成本,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對相關社會議題進行介紹,可以使得受眾以極短的時間了解“社會上發生了什么”“對我有什么影響”等問題,極大地減少了受眾的閱讀成本和因為信息獲取不全所造成的判斷失誤的風險。
短視頻由于其制作成本較低、語言符合社會模因、行文邏輯口語化的特點受到互聯網時代轉型的大眾媒體的熱衷與追捧,其所發展的廣袤的社會因素便是互聯網媒體的成長與產業化的形成。面對著超過9000萬的用戶群,怎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有目前的社群并加大用戶的粘著度,以提升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是現代媒體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媒體出于不同的考慮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其中,新華社憑借其國家通訊社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采編實力,早在2014年便推出了短視頻新聞欄目《新聞15秒》。可以說,這一檔欄目的制作理念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并為后續如“梨視頻”、“我們”等短視頻新聞的成功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與參考的范式。《新聞15秒》的創新之處主要在于其對新興媒體傳播方式的熟練運用,并通過廣告的思維,打破了既定的新聞行文和語言邏輯,以短則十五秒,長則兩分鐘的篇幅,在受眾的關注度和興趣點轉移之前便對新聞內容敘述完畢;并通過定制頻道等方式對已有內容進行歸納匯總,盡可能地減少受眾搜索的時間成本。但同樣,作為業內媒體較早吃螃蟹的人,《新華15秒》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新聞同質化現象嚴重、交互式互動和運營渠道的匱乏等,這也為后來者的發展路徑敲響了凈重。在短視頻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固然要重視渠道的建設和形式的創新,但這一切都要服務于新聞內容的發展,只有通過記者靈敏的新聞嗅覺,做出人民的新聞,社會的新聞,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為互聯網新聞的進步與傳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