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虹
(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 江西南昌 330045)
各種各樣的制度的產生、發展、興旺和消亡都是時代需要所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相統一的成果,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管不管用,有沒有效,實踐是最好的試金石。從中國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實踐中,看中國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同時發現存在的不足,不斷完善制度短板、提升治理效能。
多元治理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并在治理過程中合作與協調是現代治理理論的核心思想。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治理理論中國化過程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各個治理主體各司其職、合作協調,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人類對新冠病毒缺乏認識情況下,如何科學預見、迅速行動,為防控爭取時間是贏得抗疫戰主動權的關鍵,這就需要治理主體果斷決策作出戰略判斷和部署。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只強調多元治理而不強調核心主體的決策作用的話,就會錯失良機。中國在決策方面是黨中央和政府把疫情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采取一系列果斷決策。一方面,在疫情初見端倪時,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顯著優勢,將疫情防控工作上升為黨和國家頭等大事,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另一方面,在疫情阻擊戰中,采取群防群控戰略戰術,上至國家、省市,下至社區、村落,形成了密織的防疫網絡。由此可見,各級政府、各級組織、群眾團體、人民群眾都在發揮著治理主體的功能作用。所以說,我國的模式既吸收了國外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又發揮了中國式的制度優勢,使得我國在疫情大考中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我國現代治理體系構建中,極具特色的是國家制度的分層模式。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中,第一次完整深刻論述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各個方面必須堅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2]。這種既涵蓋全面、又分成設置的制度體系,為我們在治理實踐中,抓住主要矛盾、抓關鍵性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通過抓重帶輕、綱舉目張,使社會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在處置突發性重大事件時,尤為重要。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徹底、最嚴格的防控舉措,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從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一開始就明確地要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要防止更多的人被感染、要救治更多的人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時刻關注,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強調要緊緊的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來打贏這場阻擊戰。一方面以鐘南山院士為首的專家學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群眾答疑解惑,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媒介公布疫情實時數據、向群眾宣傳防疫知識、心理調試方法等等,這些都給全國人民指明了抗“疫”方向,樹立了必勝的信心,使一度蔓延的恐慌,焦慮,無助,放任等不良心理得到控制。
此外,對比其他有些國家所采取的措施,我國采取的是戰時動員的方式。動用的是全國的力量、國家的力量、全軍的力量。我們以封閉武漢和湖北壯士斷腕的勇氣和犧牲、以醫療戰線和整個后勤系統付出的巨大成本和犧牲為代價加上14億中國人民聯防聯控。我國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等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制定的抗擊疫情的行動指南,既充分顯現了我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又激勵著全國人民斗志昂揚地投入到疫情抗擊戰中,自覺自愿居家隔離“報國”。既為贏得全國抗擊疫情創造了條件,也為世界抗擊疫情贏得了寶貴時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3],我國國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是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2]。但是無論是制度,還是治理體系,都不是盡善盡美的,還需要根據實踐,不斷地進行完善和建設。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彰顯了我國制度優勢,但也暴露了存在的短板與不足。除了要完善制度方面的缺失外,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也是需要高度重視的。比如,李文亮醫生的遭遇、武漢紅字會醫療物資管理問題、黃石衛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問題等等。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回避疫情間出現的狀況。比如,抗疫前期的工作比較被動。除了我們對新冠病毒危害性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對于如何治療、如何防控需要探索等原因之外,有些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應對不及時。另外,我們國家科學界對病毒危害的判斷當時還處于認識階段,判斷也不是十分準確也有一定的關系。正像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指出的那樣,國家應該從法律層面上將行政干預的缺口堵死,要明確重大疫情問題處理的責任、越級申訴的權利和渠道,以及失職瀆職的責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