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潔
(成都市武警警官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喪文化”是近幾年在網絡上興起的熱點詞匯,具體表現為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表情等等。其中,喪系表情包是喪文化迅速傳播和風靡的重要標志,葛優躺、悲傷蛙、廢柴等喪氣滿滿的表情包在網絡世界滿天飛,這些符號無一例外都是在傳遞一種頹廢自嘲式的信息。每個網絡熱詞都有它的來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現實生活。“人間不值得”“佛系青年”“隱形貧困人口”“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等網絡詞匯雖有戲謔成分,但也有一定的現實依據,這些詞匯經過網絡的發酵和傳播演變為一種現象、一種文化,與肥宅、腐文化、二次元等其他類型的非主流文化一起形成了當代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情緒表達的重要載體。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如同其他青年亞文化一樣,反映了特定時期和特定階段青年的特定利益訴求,隱藏著青年群體真實的社會現狀。這股在90、00后中間掀起的喪文化浪潮通過網絡迅速進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喪文化帶來的不僅僅是青年心態上的改變,這種改變也將影響青年群體的成長與發展。
任何一種文化的出現都不是隨機偶然的,而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喪文化”的出現及興起也必然存在孕育它的現實土壤。青年人的問題不僅是青年人本身的問題,而是某種社會問題在青年群體中的集中體現。喪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流行有其深刻的社會因素。
一方面,受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但中國依然面臨很多嚴峻的問題,社會階層流通不暢、分配機制不甚合理等已成為阻礙個人發展的重大阻礙。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學歷教育愈發普及,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和草根化,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在人才市場上已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加之地域差距所導致的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階層固化趨勢等現實問題,過去被視作改變命運的學習成績已經不再直接決定未來的發展高度,學歷、文憑也不再是高收入和社會地位的敲門磚。而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對自己定位不清、目標不明,有時會好高騖遠,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愈加生活拮據、入不敷出,面對大學畢業后仍無法在社會立足而引發的物質恐慌和價值觀的迷失更直接導致了部分青年在心態上被擊垮,甚至出現極端思想和行為。
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流通和社會交往有了更智能快捷的渠道。相較之前有邊界的線下溝通交流,網絡為青年交流提供了廣闊無邊界的線上模式,距離、國籍、文化背景都不再是問題,網絡將心態相同、興趣愛好相同、能產生共情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同樣也將具有頹喪心態的網友聚集在一起,這些網民通過網絡完成了“喪文化”從產生到傳播的整個生態鏈,于是一小撮人的“喪”狂歡演變為大規模的“喪”現象,喪文化便席卷開來。
社會心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某一社會群體所呈現出的群體性心態是整個社會心態的部分反映,在青年群體中傳播喪文化的背后必然有深刻的心理成因。
防御性悲觀:青少年群體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也是使用網絡人數最多的第一大群體,然而這一階段的年輕人洽洽處于成年早期階段,具有高度的自我關注和自我意識,并且容易受外界刺激而發生劇烈的情緒波動,如反叛、焦慮、自我膨脹或自我否定等一些極端的心理狀態。對年輕人而言,在生活中遭遇一些壓力與挫折在所難免,但少不經事的年輕人很難自我調節,當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時,心理上也會產生巨大落差,作為一種自我調節機制,他們往往采取“自嘲自貶”的態度來自我防御和保護,實質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集體焦慮感:在社會轉型期,年輕人面臨各種壓力,傳統思想和社會觀念上對于年輕人“三十而立”的要求,逼著年輕人必須在畢業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完成立業成家的大事,稍有拖延,“剩男剩女”“待業青年”“垮掉的一代”等帽子就會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來。來自現實的買房買車、婚戀交友、職業升遷等各方面壓力所引發的物質焦慮和精神焦慮,以及來自父母、親人、社會的期盼引發的關注焦慮和輿論焦慮,都在無形中影響著青年群體的心態,當所有壓力和焦慮匯聚在一起形成超負荷的重壓時,反而會讓年輕人失去改變現狀的動力,從而產生一種得過且過的頹喪心態。集體性的社會問題引發了集體性的焦慮感,而集體焦慮感又引發了群體性喪文化,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人們對現實無可奈何而反映出來的消極行為和心理狀態。人才的快速流動和繁忙的生活節奏對年輕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競爭越大、遭受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經歷了坎坷挫折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起初的茫然困惑到失望無助,再到徹底喪失信心,從而生成聽任擺布的心理和行為,這便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形式。部分年輕人只能說服自己抱著不爭不搶不勢力,緣分到了,自然會成功的想法,不努力不強求,做個一切隨緣的“佛系青年”,坦然接受社會的暴風雨。而在這表面不在乎的背后,實則是年輕人面對挫折選擇逃避退讓的一種方式。
社會心態狀況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而青年群體的社會心態是對社會現實生活最敏感部分的直接反映,因此必須重視對青年社會心態的正面疏通和引導,培育積極向上的主流社會心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指出,“在青年思想道德發展措施上,要在青年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化網上思想引領。增強網絡正能量,消解網絡負能量”。
思想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青年主流社會心態。青年思想引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要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青年,始終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教育引導青年。當然,思想引領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關鍵在于方式方法,思想引領要立足青年人的發展階段和身心特點,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要立足國情世情,將價值引領放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處于這一時代的青年人不愿接受空洞無味的純理論說教,他們更傾向于立體、動態、可感知、有溫度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引領中要充分研究借鑒網絡文化的傳播特性、融入時下流行時尚的元素,增加價值引領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以網絡燃文化為例,《八佰》《戰狼2》《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等以傳播紅色文化為主的電影都是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代表,其內在蘊含的燃文化激起了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帶動了青年群體的情感認同。實際上,相比專門的教育而言,青年人更能接受將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嵌入到生產生活、線上線下以及影視作品當中,點點滴滴、細水長流的引領方式都將促使主流價值觀在青年群體中潛移默化的滲透,進而推動消極的亞文化向積極的主流文化回歸。
問題關懷,以滿足青年群體的現實訴求提升青年獲得感。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社會負面心態,必須首先解決與之相對應的客觀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造成的,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這也是導致青年群體缺乏安全感和集體焦慮感產生的客觀因素,從本質上來看,對青年現實生活的落地解決,才是應對“喪文化”現象治標治本的關鍵所在。頹喪背后青年所關注的現狀和發展問題如果得不到提升,消極的思想和心態就難以得到消解和清除。青年生存和發展的現實訴求集中表現在就業創業、婚戀交友、落戶購房、心理疏導、問題幫扶等領域,只有下大力氣為青年成長成才提供支持幫扶和政策傾斜,掃除影響就業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障礙,優化創新創業的環境,給青年營造一個公平、自由、寬松的成長成才環境。才能幫助青年主動實現自我認同,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喪文化”存在的社會土壤,提升青年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創新文化產品,延伸青年社會心態培育的網絡空間。互聯網思維與傳統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當下經久不衰的研究話題,強化思想引領,就要趁著“互聯網”的東風,培育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化產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以打造一系列的互聯網品牌產品引領時代潮流、凝聚廣大青年。如H5、VLOG等這樣創新的文化產品,既充分考慮了當下青年的特點,又滿足了當下青年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以時尚亮眼、圖文并茂的元素吸引青年眼球,好看有趣又利于消化和吸收,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為青年思想引領提供了覆蓋更廣、效果更好的載體和平臺,以滿屏的正能量消解抵制負能量的侵蝕。
青年群體所呈現出的社會心態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影響制約著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而社會的發展變遷又反過來作用在青年的社會心態上。在互聯網時代和價值觀多元化發展的今天,面對亞文化的沖擊和擠壓,部分青年選擇用“喪文化”掩蓋自身的壓力與無助,并將其作為身份認同的標簽。“喪文化”過度泛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青年的生存發展問題和社會心態問題。要消解“喪文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引導青年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態呈正向態勢,就要創新思想引領,推出文化產品、滿足現實訴求,積極培育向上向善的青年主流社會心態與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