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玉 賴亞萍
(西安市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 陜西西安 710075)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大規模舊城改造工程的實施,建筑垃圾排放量占人類活動產生廢棄物總量的30~40%[1-2],且其成分復雜、附加值低,不加以處理和利用會占用土地,污染環境,破壞市容環境衛生,甚至產生安全隱患[1,3]。與此同時,涉及建筑垃圾管理的國家政策頻繁推出,建筑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已逐步成為評估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當前西安正處于加快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階段,以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辦好全運會為契機,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綜合管理水平,著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35個城市之一,加快推進試點工作,提升建筑垃圾綜合綜合治理水平勢在必行。
建筑垃圾的管理包括對建筑垃圾場所、清運、消納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因城市規模、性質的不同建筑垃圾的管理體制也存在著差異。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8年3月印發《關于開展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建城函〔2018〕65號),通知要求35個試點城市應加強規劃引導、開展存量治理、加快設施建設、推動資源化利用、建立長效機制和完善相關制度等六項重點任務,以期試點工作的主要做法、經驗和建議等可在全國推廣。2018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該方案要求以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廢棄物等為重點,實現固體廢棄物源頭大幅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這為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注入了新動力。2020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且其將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棄物單獨列為一章,強調“建立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規范建筑垃圾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行為,推進綜合利用,加強建筑垃圾處置設施、場所建設,保障處置安全,防止污染環境”,這為建筑垃圾管理再添利器。
除此之外,2005年建設部發布《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39號);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2019年中國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CJJ/T 134-2019)等等。隨之全國各地的各級政府及有關管理部門對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利用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全國多地紛紛制定發布了相關的管理辦法與地方標準,但整體管理體制不健全、源頭控制不力、運輸體系不規范、缺乏消納處置場地、執法威懾力不足和缺乏健全的監督體制仍是當前建筑垃圾治理的困境。與此同時,由于配套管理政策不完善,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而直接露天堆放或填埋的處理方式仍有存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低、減量化力度有限、目標市場單一等問題困擾已久,迫切需要從法規、規范標準、規劃設計、減量技術、設施建設、工藝設備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對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項整治與標準化治理。
建筑垃圾是指建設、施工單位在新建、擴建、改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城市管網、構筑物以及居民裝修裝飾房屋過程中產生的渣土、砌塊以及成分復雜的化學廢棄建材[4]。西安市建筑垃圾的管理與資源化利用整體處于起步階段,據統計,西安建筑垃圾年產生量從2015年約3400萬立方米到2018年約8800萬立方米,產量逐年遞增,當前主要采用源頭集中排放、許可企業分類集中運輸、指定場所分類集中處置的收運模式,以堆填、填埋和資源化利用為主要處理處置方式。
為了加強建筑垃圾管理,維護城市市容環境衛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18年頒布了《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隨后《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西安市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市政辦函〔2018〕254號)、《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市政辦發〔2018〕54號)、《西安市建筑垃圾清運管理規定》《西安市裝飾裝修垃圾處置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文件相繼印發,這使得建筑垃圾收運體系更加完善、清運車輛的管理更加嚴格規范。
調研顯示,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建筑垃圾產生量大、源頭分散、成分復雜,有待建立有效的管理手段,追蹤建筑垃圾源頭產量、末端處置利用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的分布和利用能力不均衡,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還未能廣泛推廣,部分企業不能滿負荷生產和運營;裝修垃圾作為建筑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資源化組分含量高,但對其分類收集、統一清運、綜合處置等綜合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受治污減霾、土地性質、區域交通安全壓力等影等建筑垃圾消納場設置難,終端處置能力有限;各級政府對建筑垃圾消納處置設施的建設重視程度不夠,財政投入不足,補償政策不完善。
針對西安市建筑垃圾管理現狀,應加快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相關的政策、法規、條例,進一步配套完善建筑垃圾源頭分類,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法規制度體系;對建筑垃圾的來源及流向進行有效追蹤,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建筑垃圾消納用地,建立政府有效補償政策,充分調動資源化利用企業積極性,提高建筑垃圾資源互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