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婷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華夏北路鹿鳴小學 河南省鶴壁市 458030)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安排了“數學好玩”這項新的內容,“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目的是提供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課,而是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同時能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調動已有知識及學習經驗,在過程感受數學方法、思想,發現數學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區別于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
如,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淘氣的校園》這一課,教學目標是: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議一議、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動中,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能運用10以內的數和加減法解決間的實際問題。
在發現數學信息、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自我評價活動,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識。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信息,而且還能用自己的方法把它們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讓數學活動課丟失了數學味,這樣就失去了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
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搭配中的學問》時,就讓學生用實物的圖片擺一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
通過第一次無序的擺法讓學生順理成章的去擺第二次。
通過第二次的擺一擺活動,讓學生體會有序思考的好處,并將有序思考滲透到數學活動中。
在這兩個分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使他們的思維層次不斷地在提升,實現了日常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
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延伸的空間比較深,學生活動的范疇比大,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多,這些因素就為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著名數學猜想、數學史料等。
如,在設計《雞兔同籠》時,最后環節向大家介紹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把一個比較復的雜的問題“退”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的,再解決就容易了。”通過有目的地在課中滲透數學文成化,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涵。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開放性、研究性、活動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活動形式的同時,還應該大膽地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后實踐作業。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如小調查、小制作、小課題研究、小研究報告等。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層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學生創新思維展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學生學習個性方式化程度很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及時地應變,做出有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延伸性評價及集體性評價。教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快樂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拔動學生內心情感,啟發學生相互借鑒,體現教師教學機智。
新課標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材素材。但是在我們的周邊還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成為鮮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素材。如在實際的創編素材中開展一次愛心義賣活動,依據教材及生活需要設計一次秋游方案,利用撲克牌玩一次有趣的數學游戲。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落實的過程有著很大的探究空間。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我們還將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大膽嘗試,不斷提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