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余
(重慶市墊江縣天臺小學校 重慶 408324)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政治保障”。新的發展階段,教育事業也面臨新使命新任務。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堅定信心,理直氣壯辦好各類學校思政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引領性、教育性和親和力,達成“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目標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又要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形成協同效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并舉”,是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聚焦到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上來。要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和根本動力。
當前,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但必須正視的是,“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仍面臨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其著眼點在于提升質量和創新能力,其內涵為促進高質量的教育公平與更公平的高質量教育。未來教育改革發展應將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形成人人都有出彩機會的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建立健全立德樹人的教育體制機制;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做好協調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建立家庭、學校、政府、社區、社會承擔教育責任的體制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全面培養教育體系。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促進國家教育公平的基礎工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義務教育保障機制是補齊教育公平短板的重大舉措。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是推動全體學生實現公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構建更加公平的教育體系是一項艱巨的系統性、戰略性、時代性民生工程,它是我國教育整體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訴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內在要求。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強國既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更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提高教育服務貢獻能力,重在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拔尖創新人才。提高教育服務貢獻能力,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系統切實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乃至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作自身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提高教育服務貢獻能力,要求教育界切實將科學研究瞄準國家和社會發展與改革需求實際,著眼于解決技術原創性、創新性等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與焦點難點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人力、智力和學科資源等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國家和社會治理進程中,用其特有的形式調動和盤活自身內部各項資源,提升學校應對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和引領社會發展能力,在完善自身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同時,助力提升國家和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水平。提高教育服務貢獻能力,更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營造良好的國際發展氛圍和環境。越是接近“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藍圖,越要強調教育事業的作用。教育界要深刻理解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民之大計的精神內涵,堅持四個面向,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教育貢獻服務能力。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教育創新體系的出發點是服務國家戰略。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的教育創新體系,核心是全面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建設。加快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的教育創新體系,關鍵是走出破解協同壁壘的新路。
把“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排在首位。習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是文明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基礎。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為此,應以觀念轉變為行為先導。脫離開放、共享的理念,就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終身學習體系。在信息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強大推力下,“互聯網+教育”已然誕生了容納科技、教學方法和知識的極度空間,構建起網絡化、立體化的全民終身學習載體,以及開放便捷、一體化的學習服務平臺,有力促進了泛在學習、混合學習、個性化定制學習、社群學習等新形態,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