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希 高振宇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4)
“飯圈”是粉絲組成的追星群體,又名“粉圈”,是“粉絲圈”的簡稱。“飯圈”文化,即“粉絲圈”文化,是一種追星文化。現階段,追星群體多由青少年組成,所以“飯圈”文化也屬于一種青少年文化。經過多年發展,“飯圈”逐漸從毫無紀律演變成了組織、規則、權利、義務四者兼備且角色明確的圈子。在新媒體時代下,了解青少年“飯圈”文化有助于深度了解青年思想,對加強青少年思想領導有著重要的作用。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對粉絲活動和“飯圈”文化開展了諸多研究,涵蓋了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個領域。Hellekson和Busse[1]確定了粉絲主要類型:“肯定粉絲”和“變革性的粉絲”,以此得出收集、播放、討論、分析和批評的粉絲群體和創建虛擬角色和世界的另一類的粉絲群體。李納米[2]以問題為導向,對“飯圈”文化的“病癥”—“粉絲”和“偶像”成了命運共同體、盲目崇拜等進行了逐一解讀和實證分析,提出偶像要放下身段“正面引導”,粉絲要“文明追星”等方法,促進文化產業正面發展。
通過梳理不同時間“飯圈”文化組織的特點,可以看出其發展趨勢呈現出以下特征:
組織規模擴大。從早年線下的歌迷會、影迷會到現在粉絲后援會,青少年“飯圈”規模越來越大,結構也更加復雜。這一現象的發展與網絡技術息息相關。網絡提供了穩定的活動與交流的社區,使線上粉絲活動成為可能,增加了粉絲參與度。網絡的匿名性、互動性擴大了情感認同,受眾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強了粉絲參與度,強化了粉絲對偶像的認同。
組織功能更加完善。隨著粉絲組織結構的完善,粉絲職責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粉絲開始根據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越來越多的粉絲開始爭奪話語權,加入到粉絲社區工作的各個環節。粉絲已經不再滿足于早期信息交流,開始有組織、無償的充當參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組織制度規范化。網絡粉絲加強對組織制度的維持和管理。現階段的粉絲社區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則,針對偶像不同時期和活動也會出臺相應的行為規范。在一定時期,如特殊節日或明星有活動時,各個組織會聯合在一起,方便資金集中,保證嚴格有序的互動性和更大形式的應援,以整體形勢開展活動和工作。
青少年正處于人格發展時期,學習壓力增大,追星成為了一種興趣愛好,用以緩解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壓力,并不會成為生活中的全部。現階段,“飯圈”發展日益成熟,盡管大部分的粉絲群體只有屬性之分,但粉絲群體內部依然存在著積極向上的粉群,可以讓青少年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且“飯圈”文化本身屬于一種亞文化,極具號召性和感染力。現階段,很多“飯圈”行為已經和公益事業結合在一起凸顯社會正能量。此外,粉絲群體之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營造出共同喜好的文化圈子,滿足了人們日常人際交往需求。這種方式發揮了正面的社會作用。
然而青少年的粉絲活動如果不加以引導也會帶來很多負面的作用:
降低社會責任感。在隱蔽的網絡環境下,很多青少年以語言暴力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頻繁爆出大量的網絡暴力。在所謂的正義背景下,很多人利用網絡平臺向特定對象發出大量非理性的輿論攻擊,低俗無意義的紛爭盛行,出現因個別粉絲的不正當舉動,導致兩家粉絲多天罵戰的事例。
盲從現象嚴重。部分青少年由于受到群體壓力,或想得到身邊同學朋友認可,避免被孤立,在其他人都討論明星的前提下,有意無意的開始關注明星,有些青少年甚至以模仿明星的行為和語言來獲得認可,這就出現了群體壓力下的盲從現象,進而降低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斷選擇力。
當前網絡文化快速發展,豐富繁雜的信息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通過研究得出青少年追星文化的發展方式,研究飯圈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針對飯圈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通過飯圈文化對青少年思想正面引導,推動積極向上正能量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