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湘潭大學 湖南湘潭 411105)
《〈共產黨人〉發刊詞》寫于1939年,這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第18年。從剛成立時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的小黨,到成為一個有能力開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抵抗日本侵略的全國性大黨,每一步的經歷超乎想象的艱難,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毅然挑起重擔,繼續領導人民進行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斗爭。1939年,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國際、國內形式發生巨大變化,需要我們黨對此進行深入分析思考,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方向,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共產黨人〉發刊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共產黨人〉發刊詞》全文就是在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論述:“在當前的形式下,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么樣建設黨的問題。”提出了黨的建設目標,即“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 ;指出黨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并提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這一根本原則。《〈共產黨人〉發刊詞》既是對十八年來建黨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當前形式的正確分析,是毛澤東建黨思想成熟的標志。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核心。當前中國正處在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黨首先要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應不斷進行思想、組織和政治建設,在此啟發下后又拓展為“5+2”模式,新增紀律建設,作風建設,將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堅持反腐敗斗爭。2020年也是深化改革的中堅時期,黨必須要重視自身的改革和建設,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的領導中國社會向前發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黨在進行自身建設的同時更要保證黨的先進性,有效進行網絡黨建,不斷完善網絡立法,促進網絡和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制度治黨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關鍵環節,這就需要不斷完善黨內法規,這對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快建成法治國家,深化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要對黨自身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約束,不僅可以提高黨的執政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提升黨的執政水平和治國理政的能力,更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眾的支持,增強黨的領導效力。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黨的建設質量"這個命題和相關任務。黨自身建設的質量決定了黨的力量和作用強大與否。在新時代,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能夠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得到人民擁護,能夠確保黨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永遠朝氣蓬勃。當前,中國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四大危險”和“四大考驗”,每一種危險和考驗都在不斷提醒黨要加強自身建設,以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明確指出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才能更好地進行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九十年的奮斗史,可以說是一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實現理論與現實之間的雙向互動、促進中國人民全面發展、推動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黨在建設過程中,無論何時都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探索總結黨的建設經驗和自身發展規律,有助于更好實現黨的責任和擔當,有助于深刻認識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因此,對黨總結歷史經驗的規律性的研究,可以更為深刻地認識和把握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的重要性,以便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運用。
通過對黨自身建設的梳理和總結,有助于提升黨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對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動干部思想和工作方式具有重大意義。所謂的總結經驗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來的道路,黨員干部通過吸取經驗教訓,可以更科學的開展實際工作;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把控,有助于他們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提升黨的政治優勢,實現從經驗到理論再到制度的質的飛躍。
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指出:“黨必須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面。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從成立伊始便一以貫之的重要思想路線。從新中國成立的發展歷程可見,只有堅持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否則便不可避免地走入歧途。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堅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實事求是才能做到與時俱進,與時俱進就要求我們解放思想,不斷的進行自我革命,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科學的把握其客觀性,使我們的制度思想,不斷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要求我們用創新的思維解決問題,用改革的辦法實現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縱深發展。運用實事求是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既可以凝聚改革的共識,又可以集中各方的智慧,不斷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增強黨的執政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指出,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在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推進社會發展、人類的進步,那就必須堅持理論的創新和道路的自信,這都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論武器。
黨的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也是黨必須堅持的根本路線。群眾路線,有助于各級政府黨員干部分清“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群眾觀,也有利于有效貫徹與執行群眾路線,確保其貫穿于政府的工作之中。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革命緊密結合并付諸實踐,創造出我黨又一個強大的武器,即群眾路線。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與宗旨,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和寶貴經驗總結。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任務,將群眾路線極富創造力地運用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爭取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鄧小平同志曾強調,“要大力加強黨的組織,黨員同群眾的聯系。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由此可見,群眾路線與黨的建設是密不可分的。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指出,“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提高執政能力的核心”,這無疑揭示了黨的執政能力的提升與堅持群眾路線存在必然的關聯性。同時也有學者提出,群眾監督是端正黨風,反腐倡廉最有力的保證。從此看出,上述這些黨建問題都離不開群眾路線。只有依靠群眾路線,建立同人民的血肉聯系,才能獲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才能為黨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統一戰線始終貫徹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總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強大穩固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力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無產階級在革命進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參加革命的階級和社會力量結成聯盟。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進程中,堅持把統一戰線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加強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團結,繼續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統一戰線也取得了新的發展和成果。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統一戰線地位作用的認識達到新高度,“統一戰線是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法寶。”這一論述表明,人心向背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
愛國統一戰線是黨和人民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個時期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起到了推動作用。毛澤東同志曾說:“有了全民族的統一戰線,就有了勝利。我們的勢力越大,勝利的把握就越大。這是很硬的道理。”愛國統一戰線關系著我們黨各項事業的興衰成敗,是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通過發展壯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鞏固人民政權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戰工作,為推動經濟的長久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愛國統一戰線也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壯大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奮斗者,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2卷,〈共產黨人〉發刊詞[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02頁.
[2]張榮臣,茍立偉,黨的力量和作用關進取決于黨自身建設的質量[J]機關黨建研究,2020年第2期.
[3]毛澤東選集第2卷,〈共產黨人〉發刊詞[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06頁.
[4]王兵.關于中國共產黨在若干重要歷史時期的經驗總結思考[D]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5]馬春雨.從新中國成立70年看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經驗與啟示[N]烏海日報,2019-9-10.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4.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A].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頁.
[9]冉綿惠,孔麗麗.群眾路線與提高黨的執政能力[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年第4期.
[1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607頁.
[11]毛澤東文集第5卷,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