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塔娜
(烏蘭浩特第十二中學,內蒙古 興安盟 137400)
對研究性學習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理解,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索、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狹義上看,研究性學習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與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外界條件的差異只能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而不能決定探究性學習能否實施。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不完善或未形成的情況下,在現有的課堂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教學思維,轉變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研究性學習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的整體過程性、知識靈活應用型和面對復雜問題進行解決的綜合性等方面,當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剛性認識和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參與性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同時,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以及得到的結果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更加重視教學的情境構建和問題分析過程,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強調學生在情境中的觸動、感受和體驗。
(二)研究性學習與數學教學的聯系
1.研究性學習與數學教學目的相同。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相應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思維、邏輯分析、創造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由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可以看出這也正是研究性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只不過研究性學習更加注重于分析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數學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研究性學習同樣需要數學知識的支持。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其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數學工具,離開數學知識的支持,研究性學習就會陷入“冥想”的困境。
3.數學學習為研究性學習提供眾多素材。數學是一套龐大而嚴謹的邏輯體系,眾多的定理、公式、命題構成數學的機體,無數生動有趣的數學故事成為數學的漂亮外衣。數學的每個定理、公式都有可探究性,每個數學故事都有啟發性,甚至可以說學習數學本身就是在進行研究性學習。
(一)要體現新教學理念。新教學理念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探究、交流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等。只有把新教學理念滲透到研究性學習教學中,才能真正體現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優越性,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要重點突出。一節課只有四十五分鐘,研究性學習自身特點決定了要占用大量時間,因此一節課中不可能涉及過多的教學目的,抓主要矛盾和主要過程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應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明確教學重點,大膽刪除或壓縮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其次,牢牢把握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圍繞主題以學生自主、寫作、研究為主線,將合作學習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三)要避免矛盾。在目前以考試為主的教育評價模式下,研究性學習消耗較多教學實踐的特性成為其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必須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現行教學評價機制的矛盾。研究性學習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促進其素質的提高。因此,應該選擇那些操作性強,內容相對簡單又與現實社會和自然現象聯系緊密的知識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
(四)盡可能在學習、生活中選擇課題。教師在選擇課題是不能將研究性學習簡單地理解為在教師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幾道“實際應用題”。而應該在學習、生活中選擇課題。
當前情況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思想有兩種課型的模式:
(一)在數學教學中穿插設置“專題研究課”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在規定的教學可是之內加入“專題研究課”,即已選定的主題為研究、討論項目,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具體說來,在數學教學中開設專題研究課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步驟:一是明確課程目標,確立研究題目;二是組織課題研究小組,擬訂研究計劃和方案;三是教師評審研究計劃和方案;四是開展課題研究;五是總結與評價。
(二)在數學課堂中滲透
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引起興趣、激發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比如講黃金分割的時候,介紹華羅庚教授的“優選法”以及“優選法”在工農業生產、科學實驗中實現最優化目標的巨大作用,還可以介紹它在建筑、藝術、語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妙應用,使學生驚嘆數學無所不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總之,課堂教學實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研究性學習教學本身也要依賴課堂教學而存在。在當前的研究性學習教學還不能全面實施的情況下,以課堂滲透的方式引入研究性學習思想是必要的。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思想的全面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