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福建省福安市灣塢中學,福建 寧德 355006)
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提高初中學生在音樂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增強音樂審美素質,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熱切探討的重要課題。
音樂就是各民族之間團結合作、友好對話的美好橋梁,是增進民族情感的有效方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聆聽、學習各民族的特色音樂,能促使他們深入感受我國民族豐富獨特的藝術特色,理解民族藝術差異性,充分理解多樣化的文化藝術,更好地認同中華民族文化,是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現代初中學生綜合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要求。
音樂是一門審美藝術,有助于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訓練,促進學生切實感受音樂的美妙,滿足探求美的需求,開闊認知視野,愉悅精神世界,促進良好素養的培養。學生踴躍融入富有活力的音樂課堂,才能養成善于發掘美的眼睛,真正有效地發現、感知、欣賞、評價,感悟生命中的各種美好、優雅和高尚,獲得真實的、有意義的音樂教育。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嘗試利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助于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為音樂審美素養培養奠定動力基礎。初中生興趣廣泛,他們熱愛音樂,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音樂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樂于探求音樂知識和體驗音樂藝術。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學趣,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融入音樂學習和訓練情境,在美妙的意境中逐漸強化學生音樂教育,提升音樂對他們的感染力和影響。例如,教師結合不同年級、不同課型和不同音樂內容,設計生動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并采取多措并舉、多種訓練方法交替實施,從而為學生營造出充滿活力的音樂課,使他們在“寓學于樂”的情景中激發學趣,放飛音樂想象,鍛煉音樂審美素養。
音樂作品是賞析學習音樂、培養音樂素養的關鍵載體。在初中音樂課中,教師必須注重精心選擇一些契合初中生認知和欣賞水平的、具有較高教學價值的音樂作品,優化實施審美教學活動,來更好地訓練學生增強音樂感知的能力,這也是進一步培育音樂審美素質的重難點。
在音樂教學中,促進學生養成審美感知能力需要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作品賞析,能使學生融入賞析活動中,既訓練了音樂基礎,又在欣賞中得到審美感知的探索和認知。例如,在“認識五線譜”訓練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邊唱邊學的方式有效感受了五線譜上的優美韻律,使他們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自然美學的結構,理解了識譜學習不只是單純的認識五線譜,而且有助于提高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又如,在開展《長江之歌》歌曲教學時,教師先向學生解析歌曲的背景,使學生獲得對作品形成整體的感知,增進了解作品,理解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心情,于是就引領學生懷著美好的情感細致欣賞音樂作品,在學習和欣賞中逐漸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現代豐富便捷的媒體要比傳統的板書教學更能激起學生視覺和聽覺等感受。在初中音樂課中,教師善于運用現代媒體教學,成為優化音樂素養教學的重要手段。在音樂課堂中,教師積極融合、應用時興直觀的媒體展播,使用媒體輔助音樂教學,有助于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使學生充分經歷音樂的洗禮,陶冶了心靈和情感,挖掘了內在的思想精神,深化了深層的音樂學習體驗。
例如,在開展“民歌欣賞”教學時,教師借助媒體教學,將與民歌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民族風情、創作特色等通過媒體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就能很好地擴展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極大激起學生鑒賞音樂的熱情。又如,教師積極把歌曲的視頻資料展播給學生,就能促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民歌中所蘊藏的民俗和風情,進一步激發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無限潛在能力。
音樂源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加強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適當通過拓展音樂教育實踐活動,創新審美教學,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培育。例如,教師緊扣初中生的學齡和性格等特征,引領學生進行歌唱訓練、音樂品評、音樂鑒賞等方面的拓展活動,激勵學生積極把音樂學習訓練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或教師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譜成音樂作品,或參與校園文藝演出活動展示自己的風采和才華,指導學生組建音樂興趣小組進行社團活動,既鍛煉了音樂整體能力,又拉近了與生活的距離,增進了對生活和音樂的認識,激起熱愛生活、喜愛音樂的積極情感,為開展音樂創新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只有當學生融入鮮活生動的實踐學習情境中,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激勵他們不斷投入創新學習,培育形成音樂審美素養。
音樂教育是提高音樂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和形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豐富的音樂教學素材,多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音樂課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課程作用,提高審美興趣和能力,切實促進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