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穎
(商丘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學前教育專業是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一個專業,強調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兩手抓,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幼兒園五大領域科學領域中的一塊重要內容,在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實際情境中,教師經常需要根據課程內容來自制幼兒數學教育相關的玩教具,在現今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課程中結合理論學習引導學生動手制作玩教具就顯得很有必要。
數學這門學科當中的知識實質上是一種高度抽象化的邏輯知識,在學習時需要充分運用抽象邏輯思維進行分析和解答。對于幼兒來說這是十分困難的,即便是粗淺的數學知識的掌握,也不像記住一件玩具那么簡單,幼兒需要通過他人的幫助或者自己的探索來完成。例如數字的名稱、讀法和寫法,需要通過教師的傳授來獲得,而一些物理知識就需要幼兒自己運用感官去了解。最為復雜且抽象的邏輯數理知識就需要幼兒自己通過和物體發生相互作用,不斷的操作、擺動具體的實物,通過多次的探索,分析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反復的邏輯思考,把“生活中的數學”和“抽象的數學”結合起來,促使幼兒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是將兒童探索周圍世界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等自發需求納入有目標、有計劃的教育程序,通過兒童自身的操作和建構活動,以促進他們在認知、情感、態度、習慣等方面整體、和諧的發展。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任務有:讓學前兒童獲得一些簡單的數學初步知識和技能;發展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興趣;面向全體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創設數學教育的環境和物質條件。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有:感知集合、10以內的數、10以內的加減法、簡單的幾何形體知識、量的初步知識、空間方位初步知識和時間的初步知識。
參與班級:學本1601—1604班4個班級。分組:每個班級內自由組合,兩人一組。要求:共有兩次制作玩教具的實踐活動,第一次是以廢舊物材料來進行制作,比如,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廢舊紙箱紙盒,線繩、樹枝樹葉等材料,第二次使用不織布來進行制作,主要用的材料有不織布、針線盒、剪刀、鉛筆橡皮、酒精膠、pp填充棉或珍珠棉。說明:在學生已學過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內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生結合課程中所學的內容,兩個人一個小組,選擇某一知識點來設計制作相應的玩教具。此活動從學期中開始著手準備,每次活動前提前告知學生所需準備的材料。兩次制作活動結束后,公開展出學生的作品,由3—5位教師作為評委選出8組優秀作品,頒發院級獲獎證書。
1.活動前期欣賞玩教具實物成品及圖片
活動前,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往屆學生自制的優秀的玩教具作品實物和圖片,并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玩教具制作的一些基本知識,玩教具和相應理論知識點的結合。
2.準備階段和制作階段
學生在課后搜集、準備制作幼兒數學玩教具所需的材料。第一次用廢舊物制作玩教具在課下進行,教師課后進行指導。第二次用不織布制作玩教具在課上進行,教師在課上進行指導。制作完成的玩教具在班級中展示一下,學生介紹其名稱和玩法。兩次活動的玩教具材料需要分組標注作品名稱、作者、班級和指導教師,教師收集作品保存。
3.舉行為期兩周的玩教具作品展并評選和頒獎
作品展的目的在于讓同學們有意識地用所學的理論為幼兒設計科學合理的玩教具,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所學內容。學本1601班—1604班的不織布、廢舊物材料制作的幼兒數學玩教具和學專1701班—1704班的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手工作品一起展出。由3位專業教師評選出8組優秀作品,發給相關學生院級獲獎證書。
自制數學玩教具的活動將課程內容和學生實踐結合起來,豐富了課程實踐活動的形式,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活動前教師講解清楚活動的要求和獎勵辦法,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兩個人一組通過協商合作來完成玩教具的制作,鍛煉了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使學生積累了自制幼兒數學玩教具的經驗,認識了制作玩教具的新材料,通過公開展出作品,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幼兒數學玩教具的活動,積累了相關經驗,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課程的實踐環節有了更加深入地思考。
活動計劃不夠嚴謹周密。在活動之初有了初步計劃之后就告知學生讓他們著手準備了,中期發現一些問題后,教師及時指導,臨時調整了活動計劃,比如在第二次自制玩教具準備材料的環節,教師介紹過所需材料,但有些細節沒有說的特別詳細,課后學生因為不熟悉不織布和酒精膠材料,準備材料出現困難,教師解答疑問后延長了準備材料的時間。
時間略顯倉促。在學期中擬好活動計劃后,陸續在不同的班級開展活動,準備材料及自制玩教具為期四周,兩次自制玩教具的時間間隔較短,也對學生準備活動材料和整個活動的效果造成一定影響。
學生每學期有到幼兒園去見習的活動,在見習前教師布置相關的觀察任務,調研幼兒園現有的數學教育活動玩教具的情況,在課程中進行制作玩教具的時,更有針對性,也可以通過網上檢索學術文獻了解自制幼兒數學玩教具的現狀,實踐操作和理論知識緊密結合。
在活動方案中要體現出自制幼兒玩教具的安全性原則,玩教具的美觀、實用固然重要,但安全性應該也必須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具體體現在:第一,制作玩教具所用的材料不應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不應使用受過污染的材料。第二,所用的材料和制成品不應有尖銳的角、鋒利的邊緣和裂縫。第三,玩教具體積不能過小,以免幼兒因誤食而窒息;不能帶有長線,以免因長線纏住脖子或絆倒而造成意外傷害。第四,玩教具的大小以適合幼兒把握為宜。過于細小和過重的玩教具都不適合幼兒。教師引導學生自制幼兒數學玩教具要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有機會的話可以把自制玩教具的成品拿到幼兒園送給幼兒教師和幼兒使用;再如,通過玩教具和校園中的小朋友進行互動交流。競賽性質的活動,增加競賽的挑戰性和趣味性。
在學期初開始就告知學生自制數學玩教具的活動計劃和所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材料。另外,根據活動方案預留充足的時間制作玩教具,例如,課后制作的情況可以給學生2—3周的時間,課上制作可以給學生1—2次課的時間,具體時間可以結合制作玩教具的難易程度和數量適當調整。在學生自制玩教具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督促和指導的作用。
在自制玩教具開始前,教師提前準備幾種不同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廢舊物材料或學生已有的手工材料,也可以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新材料,這樣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可以不同班級不同的組用不同的材料,嘗試用更加豐富的材料來制作玩教具。
應進一步規范評委的選擇,盡可能和學生的意愿結合起來,評委可以是專業的教師,也可以是選出來的一些學生代表,或者是二者相結合的方式組成的評委組;細化評價標準,可以從多個指標、維度入手來評價學生自制的數學玩教具,如安全性、實用性、外形美觀、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結合了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哪個知識點等。在自制玩教具和作品展示結束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自制玩教具的收獲以及還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