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強 侯貴杰 熊坤明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107)
1939年12月31日,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新年音樂會,從1941年起改在每年元旦上午舉行新年音樂會。奧地利廣播公司從1959年開始對音樂會進行電視實況轉播,如今轉播范圍超過90個國家和地區。
音樂會在直播中,每一次鏡頭的拉出、推進、轉化、切入都將現代傳媒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讓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可足不出戶,感受經典。精良的團隊和人性化的服務也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是一場全球矚目的視聽盛宴,也是一場奧地利文化輸出的盛宴。其文化輸出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對于音樂的感動,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音樂會中的音樂演奏以及舞蹈表演,面向世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都由于觸發人類共同的情感,從而在受眾中產生了感染力,實現了文化傳播的目的。第二,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為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除了有現場精良的團隊和工作人員的努力和配合,更借助新媒體平臺,面向全球受眾進行文化輸出。如與社交媒體 Facebook、Twitter合作,共同傳播音樂會內容。
薩爾茨堡藝術節是奧地利具有國際聲譽的大型文化活動之一,在世界文藝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演出的歌劇主要以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為主,同時也上演一些具有意大利、德國等風格的歌劇。音樂會的交響樂演奏會還舉辦各種專題的獨唱、獨奏音樂會等。
薩爾茨堡無疑是奧地利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窗口。薩爾茨堡藝術節上匯聚了各國文化,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國文化相互間的理解和認同。薩爾茨堡還是電影《音樂之聲》的拍攝地,很多人因此去奧地利尋找音樂之聲的足跡,《音樂之聲》也因此成了奧地利旅游的一張名片。國際旅游是促進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通過影視作品打造旅游名片,進一步在國際上傳播了奧地利文化。
自2004 年以來,我國借鑒如法、德等西方國家推廣語言和文化的經驗,建立了以教授外國人漢語,在國外傳播中華文化為宗旨的,具有明確的使命和辦學規章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在傳播中華文化取得諸多成效的同時,目前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孔子學院在推廣中,沒有從受眾的文化背景角度出發,導致在受眾中影響力相對被制約。如中國的太極拳是一項集強身健體與養生于一身的體育運動,但與國外熱愛探險與挑戰的行為方式不符。2.主要以傳播武術、剪紙、書法等傳統文化,沒有對現當代中華文化進行充足的傳播。長此以往,會對中華文化存在一定刻板的印象,不能正確的認知現當代中華文化。
“南方日報”在《李子柒海外走紅的啟示》一文中認為:李子柒的走紅,對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現中國文化、貢獻中國智慧,也有一定啟示。現在,在傳播環境的巨變之下,短視頻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優勢,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理解門檻,大眾文化的生動性和親和力。
李子柒所傳播的內容是中國田園詩似的生活,而這樣的田園生活正是被一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向往的。以人類共通的情感去傳播本國文化,往往會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薩爾茨堡藝術節、李子柒“文化輸出”都可以看到在文化輸出中加入情感元素,跨語言、跨國別、跨區域、跨文化的共性。另外,在傳播過程中,都通過了現代傳媒技術和渠道,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效果。
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受眾媒介習慣和文化習慣。如中外受眾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是不同的,以及文化習慣也有諸多不同。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要以外國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對中華文化進行傳播。
通過文化、藝術等軟方式傳播中華文化,首先打動對方的情感,才能進一步傳播本國文化。如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李子柒“文化輸出”,讓對方對中華文化感興趣,是傳播中華的第一步。
在傳播顯性文化的同時,傳播隱性文化。中國在國際圍內還是做了很多努力來宣傳自己的文化,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停留在顯性文化內容方面。例如,對于孔子學院而言,很多孔子學院主要是教授漢語,也經常組織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書法展示、剪紙、京劇表演、太極拳、中國功夫表演、文藝演出等。今后,需要更多講解和宣傳中國的隱性文化,即中國的理念、思想和傳統,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了中國的對外行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國外的受眾了解中國文化更深層次的內容,彌補其認知鴻溝,真正理解中國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