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恩航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當代,毫無夸張地說,全民已經進入數據化時代,突破傳統的生活模式,60后的萌娃、70后的“尬舞”、80后的佛系、90后的主播自拍,每一分鐘播出的零碎視頻,點贊率可高達幾萬。有數據表明,可分為三大“高峰期”:12—13點午高峰、18—19點晚高峰、21—22點夜高峰,如今的“抖音”“小紅書”“B站”等占據了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花費了當代大學生大部分的休閑娛樂時間,目前,如抖音在國內日活用戶突破2.5億,月活突破5億,越來越多人通過新媒體網絡看到更遼闊的世界,云遇見不同的人群,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數據化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給現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帶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從音樂文化的理論意義來說,音樂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范疇一致的。青年學子作為受思政教育的主體,可以在自主接受音樂文化熏陶感染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好地發揮主體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與思政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音樂文化來源于生活,表達的是大多數群眾的物質和情感,即使是歌頌歲月、贊美偉人,訴說的也是平常人的故事,是平常人的喜怒哀樂,從心靈深處展開一幅生活畫卷。音樂文化的接受主要強調自主性,慢慢地自主接受的過程,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文化,弱化了思政教育的說教性,促進青年學子由被動接受轉化為自主接受,促進青年學子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和喜愛,實現思政教育的潛移默化和穩定發展功能。
從音樂文化的實踐意義來說,音樂文化是一種動態的聲音文化,具有舒緩心情、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甚至宣泄情緒的作用。孔子說過,音樂可以改變人們的風俗習慣,高尚的音樂可以引導整個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從慷慨激昂樣板戲、高昂理想斗志的戲曲,再到婉轉悠揚的流行歌曲,歷史流淌在歌曲里,歌聲中閃現歷史的記憶。與思政教育的任務是一致的。面對數據化新媒體時代的全球思想文化交鋒、多元文化的相互較量,某些青年學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面對如此的心靈缺失,需要音樂文化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中央16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的、積極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等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之中。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深層次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內涵,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可見,音樂教育在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音樂美學家漢斯立克說過,音樂比其他任何藝術美都能影響心情……音樂的影響不僅更快,而且更直接、更強烈。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對象是青年學子,培養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感極為重要。要達到思政教育的吸引人、觸動人心、激勵情感,是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音樂文化作為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載體,有利于改變以往的死板、嚴肅的課堂氛圍,營造生動、愉快的課堂氣氛,有利于青年學子化被動為主動,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內容,并以音樂的感化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學子的行為。如最近廣為傳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歌詞朗朗上口,歌曲旋律優美動聽,無不抒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無比地熱愛和深刻地贊美。歌曲賦予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不僅僅是一首歌詞的表達,更是情感的傳達。不經意間鼓舞著人們走遍祖國美好河山,叮囑無論走到哪里心系祖國,喚醒人們心靈深處對祖國的回憶,喚起人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不自覺地與祖國命運、榮辱相聯系,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用經典音樂詮釋偉人,用音樂踐行不忘初心。經典音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文化成果,具有藝術性、群眾性、思想性和娛樂性。不但能提升青年學子的審美性和藝術性,而且能讓青年學子在審美的愉悅中產生心靈共鳴,喚醒其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和歷史使命感,激發青年學子的敢于擔當的熱情,投身于祖國偉大建設中。如紅色經典歌曲《歌唱祖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寬廣美麗的土地,是我們親愛的家鄉。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歌曲表達了塑造了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詮釋祖輩們在苦難中尋找生活的出路,在逆境中奮勇拼搏的精神,激勵青年學子積極向上、迎難而上具有積極作用。
面對數據化媒體時代,音樂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將音樂作為育人的載體,讓青年學子感受到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有利于提升青年學子的藝術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把音樂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育人的全過程有利于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