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葉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對高校教師來講,課程思政建設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對個人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以往的教育中,高校更加注重教師“學高”業務能力,而對“身正”師德師風的要求相對較低,執行“底線思維”。在課程思政的大環境下,既然要讓學生在專業學科的學習中接受思政教育,那么教師必須做到“行為世范”。
高校教師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推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從內心接受并執行。原先的高校教師在“傳道授業”中,更多的是“授業”教給學生專業技能,而沒有很好的“傳道”思政方面的認識。這種片面的“授業”帶來的后果是忽視了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課程思政,在本質上屬于價值觀教育。簡單來說,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在所有課程的教學中加入思想政治的元素,對學生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因此,各門課程的教師必須提煉出課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并內化為課程思想進行教學。
課程思政建設相對于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屬于新生事物,許多高校教師由于自身覺悟不高,還認識不到“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嚴峻性。面對接踵而來的一系列改變和更多的工作量,他們更傾向于墨守成規,內心是排斥課程思政改革的。因此,我們看到是大部分教師持觀望態度,導致課程思政建設遲遲進入不到實質性階段。
前面已經講到,高校以往在教師引進時,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素質,思想政治素質的考核處于基本的、邊緣性的要求。同時,由于自身專業因素,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提煉能力參差不齊。
當前,具有方向性的制度和文件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在具體執行上還存在許多不足。如高校教師日常思政教育和培訓方面,無論是在組織保障還是制度保障方面都缺少強有力的支持。即便是有些培訓,但大多是采用宣讀文件、舉辦講座等單調形式,很難讓高校教師取得實質性的收獲。
許多高校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時,在課前拿出十分鐘給學生進行專門的思政教育,這種方式略顯呆板,效果也不盡如人意。高校應及時給教師予以指導,明確課程思政要從學生小事兒著手,從學生作業、回答問題、討論交流等各個環節抓起,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在明確了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后,尚未對教師考核評價機制進行相應調整。同時,課程思政效果如何界定,有無量化性的考核因素。課程思政效果在缺少有效的界定和量化的情況下,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
高校要統籌全局,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提供組織和制度方面的堅強后盾,做細做實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考評機制。比如,面對當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教學中重專業技能,輕思政的局面,擺脫教師不搞科研就無法評職稱,以及教學只教知識不育人的現象,激發教師課程改革積極性。
高校基層黨組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一是要抓教師思想政治素質,通過各種形式的會議、活動、社會實踐等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對課程思政建設認識不足加深認識,對教師思政素質不過關的要進行重點幫扶。二是要抓課程思政效果,落實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政策。
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師德師風建設比以往更加重要,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和價值影響更大。高校可以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從各學科中挖掘出思想素質過硬、個人修養高、專業思政元素不易挖掘、學生反應好、課程思政效果好的教師樹立為榜樣,組織教師現場觀摩課程或者觀看視頻,為全體教師樹立標桿。
課程思政給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還需要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尋求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比如,在課程教學中,增加學生日常生活習慣的教育、對生命認識的教育、對理想追求的教育等。在課程教材上,要及時加入思政元素,回歸教育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