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栓栓
(山東莒縣財政局,山東 莒縣 276500)
當下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了關鍵時點,作為重要市場主體的中小微企業在經營、銷售和融資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融資持續性是中小微企業度過危機的重要一環。中小微企業銀行融資主要有內源融資和外源性融資,其中銀行貸款是中小微企業最為依賴的外源融資,但中小微企業由于財務不夠規范、缺少擔保物等因素,出現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本文結合中小微企業目前融資現狀和我國銀行體系實際情況,從推進監管差異化、完善擔保體系、加強外部配套服務、建設良好社會信用環境和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五方面提高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支持。
金融機構從融資方式可區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金融,不同融資方式對相異行業的融資優勢迥異,在期限結構、融資規模等方面彼此有自身的比較優勢。從銀行業這一主要間接融資機構看,規模邊界是各自業務邊界的重要決定因素,作為資金需求方的企業與金融機構 之間的規模對應性現象可進一步闡述中小微企業融資窘境之原因與依據。企業規模與財務準確性、抵押條件和貸款處理成本之間有重要關系,進而導致融資機構更偏好于為大企業提供資金。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小銀行難以做合理判斷和選擇,其占優博弈策略是屈從群體壓力給大企業融資,符合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企業的規模自身對銀行機構來說就是一種經營信號,銀行在無法精確預測貸款的風險情況時,整體上傾向放大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對向其融資抱有一定戒心,造成對企業規模的信貸偏好在所難免。根據林毅夫、李永軍(2001)的理論框架"大銀行機構——大企業"“小銀行機構——小企業”的結構對應界說,引入了“大型金融機構天生不適合為小企業融資”的命題,以討論適配經濟發展 的最優金融結構問題。從各類研究來看,小銀行機構在小企業貸款方 面的優勢歸結為管理層次少、地理環境近、信息判斷便捷等,同時易于和融資人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因此中小銀行在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1.持續推進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在目前已經實施的差異化監管政策基礎上,結合中小微企業實際信貸融資情況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思路,持續推進和完善差異化監管政策,綜合考慮各種信息約束,注重要素的關聯互動,實行分級監管,采取不同的激勵監管手段,進一步形成有利于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環境,在銀行業授信模式、操作流程、激勵和盡職免責機制等方面,對銀行業中小微企業貸款服務制定較為寬松的監管指標,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的資本占用率、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從監管層面切實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
2.中小微企業具有輕資產、少抵押的特點,因此推動擔保機構和中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的創新,推動多種風險分擔方式尤為重要,通過構建政策性擔保機構、商業性擔保機構和互助式擔保機構相互補充的多層次的融資擔保體系,形成立體化的融資性擔保系統。一是支持擔保機構的業務發展,探索創新擔保機構業務模式,對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的機構采取減免所得稅、提供補貼資金等措施,并將各種社會資本引入信用擔保機構,不斷整合各種優勢資源,確保擔保機構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扶持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壯大,不斷增強機構的擔保能力和擔保意愿。二是健全擔保機構的資金補償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為各類擔保機構提供再擔保服務,分散和降低擔保機構風險,或者成立信用擔保的風險補償基金,對那些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信用擔保機構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與獎勵支持,提高信用擔保機構給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的積極性。
3.一是建立由政府協調支持,廣大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參與的中小微企業專業輔導體系,加強對中小微企業在政策、管理咨詢、融資指導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對新創中小微企業提供財稅、法律等代理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規范管理,建立健全財務制度,改善經營狀況,增強競爭力,滿足融資條件。二是推動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體系建設,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解決信息互通中存在的行政性和技術性“瓶頸”,整合稅收、工商、海關等信息數據,進一步優化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的驗證方式,降低征信中心和金融機構獲取此類信息的成本。
4.建設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在全社會當中樹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可以糾正中小微企業的違約、逃債等失信現象,為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實現良性的信貸循環。
5.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優化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強化金融機構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理解到實體經濟乃金融業發展之源泉,兩者的相互支持方能行而致遠,提升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優化業務流程和完善內部控制進一步降低自身經營成本,從源頭上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使讓利政策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