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霞
(肥西縣三河鎮人民政府,安徽 合肥 230000)
基層文化站是由中央文化部根據新時期社會主義發展之需要而設立的,它的主要職能就是面向基層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教育,組織輔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作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滿足基層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鄉鎮文化站,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重要地位進一步被發現,重要作用進一步被發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基層鄉鎮文化站如何在形式上、內容上創新創造,通過開展聚人氣,接地氣的文化活動,將先進、健康的思想傳遞給基層群眾值得思考。本文將以肥西縣三河鎮綜合文化站為例,探討在新時代基層鄉鎮文化站如何發揮好功能與作用。
三河鎮綜合文化站始建于1950年,擁有文化活動中心1所、農家書屋22家,藏書量50000余冊、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家、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26家、電子閱覽室6家、民間文藝團體10余支。綜合文化站擁有一幢3層文化綜合大樓和2層文化活動中心,建筑面積650平方米,設有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廳、科技培訓室、電子閱覽室等。依托于三河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5A級旅游景古鎮的優勢,近年來三河鎮文化站定期在新春、元宵、中秋等傳統節假日、在水文化節、美食節等文旅活動期間,開展文化活動演出,極大豐富群眾生活,綜合文化站的作用得到極大發揮。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鎮綜合文化站想要發揮好職能,也要內外兼修,塑形鑄魂。
作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窗口,鄉鎮綜合文化站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制度管理管理體系,守好文化陣地。文化站要緊跟時代發展,了解當前群眾的文化需求,配齊配全文化設施。比如多功能活動室是文化站的核心,是文化站文藝演出、排練節目、宣傳活動、舉辦展覽以及培訓班的主要場所,如果多功能活動室缺失或者破損,那就不能發揮文化站的功能。以三河鎮綜合文化站為例,這里常年舉辦戲劇、舞蹈培訓,在鎮域范圍內開展文化巡演活動,如果文化站內音響等專業設施缺乏,則無法進行培訓、排練。
鄉鎮文化站要引領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基層文化繁榮,就要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鄉土特色文化活動,吸引群眾參與。當前鄉鎮綜合文化站普遍存在活動少、內容老等問題,破解此類發展難點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在內容上創新。進行深入調研,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群眾喜聞樂見,創造出接地氣、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二是要在方式上創新。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要舉辦群眾能參與、愛參與的活動,提升人民文化品味。可以舉辦舞蹈、書法、器樂等各類文化藝術培訓和講座、也可以定期進行文化活動巡演、文體比賽等,必要時可設置精神、物質獎勵激勵群眾。
鄉鎮文化站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還要轉變運維方式,探索文化站發展機制。2020年肥西縣以桃花鎮綜合文化站為試點,正式啟動鄉鎮綜合文化站社會化運營試點工作,推動基層綜合文化站職能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三河鎮綜合文化站也設有三河文化藝術團、安徽民間工藝三河服務中心等提供文化服務,常年演出活動的群眾文藝團體有11個。總的來說就說引入第三方專業組織管理維護文化站,結合當地實際,定制文化活動,接收公開測評,更好樹立服務理念。另一方面還要打造起一支專業文化隊伍。選拔聘用一批文化程度高、具備干事熱情的青年干部,必要時可引進專業化高的相關人才,定期開展技能培訓學習,采用競爭和激勵機制,調動工人人員積極性。同時培育鄉鎮、村(社區)文體志愿者團隊,增加文體志愿者人數,開展文體志愿者活動,形成全民參與創造文化、參與活動的積極向上氛圍。
鄉鎮文化站是深扎基層、活躍基層的情況下,更要積極承擔起保護、發揚地方文化遺產的使命。以三河鎮為例,三河是千年古鎮,距今已有2500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特色鮮明,著名廬劇的發源地就是三河。三河鎮綜合文化站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過收集整理保護,開發出兩大文藝節目,分別是以 《小辭店》為代表的廬劇表演和包括花船、花挑、車上轎、踩高蹺、鬧旱船、河蚌舞等具有傳統色彩的民間節目。截至目前,三河在春節期間共舉辦過18屆三河民間文化藝術節,各種精彩紛呈的民間文藝表演已經成為古鎮旅游的特色之一。因此鄉鎮文化站在發展過程中也要保護、繼承好本地文化遺產,并能結合新時代新形勢取其精華,加以發揚。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積極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活動。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在新時代,鄉鎮綜合文化站更充分發揮工作職能,迫切需要進行創新激活,發展壯大,積極爭取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主動謀求出路,順勢尋求突破,通過引入專業力量運維文化站,吸納專業隊伍,指導并創造文化活動,形成“大文化”格局,以不斷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充實與慰藉群眾,讓文化真正在鄉村落地生根,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