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淑倩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 333403)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某一職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職業共同體時,其職業化群體利益將會獲得政府的市場保護。此時該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通過制定準入和技術標準、職業守則和專業評估,使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它不僅使該職業得到一定的市場保護,也賦予職業化群體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從職業化和專業化的關系角度來看,職業化和專業化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職業化指的是某一社會工作是社會分工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專業化是指從事某一社會工作的人應具備哪些專業素質和理念,以及某種專業方法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職業化是專業化的基礎,也就說只有當社會工作成為一種職業的時候,才有可能談專業化。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如何,不僅直接關系現階段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且直接關系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特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如何,更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執行者,是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分析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內涵,結合高校輔導員自身特色,指導并促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是高校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按照“四有”好老師要求,落實政治理論學習、培訓輪訓、實踐鍛煉等制度。完善教師評聘考核辦法,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第一標準。實施課程思政教師專題培訓計劃。充分發揮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長江學者”“杰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示范帶頭作用。構建全校齊抓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的工作體系,組織開展宣傳師德典型、深化學術誠信教育,加強對海外歸國和青年教師的思想引導。落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嚴格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加大對失德教師的懲戒力度,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回顧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的發展歷程,概括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主要成就,即制度設計越來越科學,特殊身份越來越清晰,工作職責越來越明確,隊伍建設越來越規范,隊伍人數越來越龐大。
高校輔導員工作優勢的基本內涵與表現形式。從專業化發展看,輔導員的工作優勢是一種差異性優勢;從職業化發展看,輔導員工作優勢是整體性優勢。表現形式在三個方面,即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突出思想引領的先導性;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突出行為指導的基礎性;貼近學生工作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結合性。
教育部規定,高校專職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在不少高校都難以實現。在有的高校,輔導員需要帶整個學院4個年級的學生;還有的輔導員僅憑一己之力,同時帶過上千個弟子。于是,手機24小時待命,成為了“標配”;下班后為雜事加班,成為了“固定程序”;雙休日被“報銷”也是“慣用模式”。只比學生大幾歲,在他們生活中保姆、心理醫生、救火隊員。
部分高校輔導員既無法像任課教師那樣評職稱,也不能享受行政干部的職務待遇,在高校里身份“尷尬”,使得輔導員個人發展存在一定局限。另外收入問題也讓輔導員“心灰意冷”,有些輔導員可能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到頭來卻還不如自己當白領的大學同學掙得多。因為收入微薄,可能還會面對學生時不時投來的“同情”的目光。
高校非領導職務評聘通知,管理崗和輔導員都可以有一定非領導行政職務,然后享受相應的待遇,分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三類。只有輔導員和黨政管理人員可以,專任教師和其他專業技術崗的人員不能評聘。
輔導員在任職于輔導員崗期間,從專業技術職稱和非領導行政職務兩個方面的提升,這兩個方向的提升是可以提高工資待遇,但是提升之后,還是任職于輔導員崗。輔導員如果帶滿一屆學生,可以通過校內招聘的方式,轉去管理崗工作人員。
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普遍存在職業倦怠現象。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是指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由于高校輔導員面臨復雜的工作任務及繁重的工作壓力職業標準高、職業待遇低等因素,會產生的一系列消極的情感、意識和行為方式,以及由此出現的情緒、態度和行為上的一種衰竭狀態。造成高校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息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多,輔導員配備不足,工作超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