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瀚1.2
(1.許昌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2.培材大學東北亞經濟學系,韓國 大田 35345)
中國目前已簽署了涉及25 個國家(地區)的17 個FTA,尚有12 個正在談判的FTA,并且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于2019 年10 月22 日全面生效。然而相比于中國如今“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來說,中國FTA的發展還比較落后。而韓國作為世界上唯一和美國、歐盟、中國三大經濟體簽訂了FTA 的國家,并且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以韓國為核心的巨大FTA 網絡。可以說,韓國在FTA 的發展上明顯優于中國,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借鑒。因此,面對多邊貿易談判停滯不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退潮的局面,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更需要積極學習韓國FTA 戰略中的先進經驗,盡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戲規則的新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探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全球化賦予新的生命與活力。
賀平、張弛(2016)認為加入TPP 將有助于加速完成韓國的FTA 戰略布局,對其成為地區一體化的基軸和“全球通商國”的戰略目標意義重大,但鑒于選舉周期、產業沖擊、規制改革、談判準備等因素,謹慎行事仍是韓國政府的基本選擇。王煒(2015)從背景、效果及推進方向等方面分析了韓國FTA 戰略,認為FTA 戰略既是韓國全球和區域政策整體框架下的具體舉措,也是其推行經濟、政治目標的重要載體。認為韓國應以中韓 FTA 生效為突破口、以RCEP 和TPP 為兩翼、協調推進韓日、中日韓FTA、著眼長遠支持亞太自貿區(FTAAP)。董思齊(2015)從政治因素對韓國FTA 路線圖進行了梳理,認為韓國的FTA 政策轉變的原因來自內部政治的需要。詹小洪(2016)認為FTA戰略是韓國經濟堅挺的利器,韓國與FTA 伙伴國的貿易額急劇增加、對FTA 伙伴的外貿順差不斷擴大、使得外國直接投資的急速增加。
王中美(2018)認為中國 FTA 戰略有許多問題尚未厘清,包括遵循自由貿易理論還是戰略貿易理論,是補充多邊還是自成一系,是接受規則還是創設規則,是堅持互惠貿易還是推行競爭性開放,是受外部影響還是內部壓力更大等,這些問題需要中國作出戰略選擇。余梅(2017)認為中國FTA 戰略選擇一是加強與區域內發達國家間的合作,形成整體共識。二是科學制定FTA 戰略規劃,全面推進FTA 戰略實施。三是依托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確立世界FTA 網絡格局中的軸心國地位。
韓國于2003 年制定了FTA 戰略發展的路線圖。這個路線圖根據國內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FTA協商的先后順序,詳細地將韓國構建戰略的對象國分為三大類型:應當立即簽署的國家、中期對象國、長期對象國。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政府也會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及時進行調整,但總體而言,是在路線圖所規劃的框架下進行。
1994 年韓國政府將以往分散在外交事務部、商工資源部、企劃經濟院的對外經貿談判職能整合至“通商產業部”;1998 年,又將外交部與通商產業部合并為外交通商部;2004 在外交通商部設立“自由貿易協定局”(FTA 局);2013 年將原外交通商部的通商職能(對外貿易)移交并更名為產業通商資源部;2017 年政府機構進行新一輪改組后,產業通商資源部負責韓國產業、能源、電力、貿易、吸引外資以及自貿區等對外通商交涉政策,并新增內設機構——副部長級的“通商交涉本部”,專門負責對外經貿交涉和自貿協定談判等業務。
在民間組織方面,2004 年韓國全國經濟人協會、大韓商工會議所等4 個經濟團體成立FTA 民間促進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積極推進與其他國家協商工作的核心支援機構,在努力說服政府、充分聽取各產業界意見、為協商取得理想成果等方面發揮作用。除此之外,還有韓國FTA 產業協會、韓國貿易協會等組織服務于韓國的FTA工作。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下屬的“FTA 強國”網站,涵蓋關于韓國已經締約的FTA以及尚未締結的FTA 的最新進展,包括簽訂的進程、協議文本、等詳細資料,并FTA簽約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并對商品的稅則歸類、所適用的原產地規則等作出詳細說明。韓國國際貿易協會作為進出口統計的官方統計機構,在K-STAT 網站上展示1957年以來積累的數據和專業知識,并按年、月、國家、項目等進項詳細的劃分,涵蓋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狀況和相關統計數據,并對韓國FTA簽訂國進行了單獨劃分。
韓國在FTA 簽約國設立“活用FTA 支援中心”主要提供FTA 優惠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相關咨詢服務,促進韓國企業活用FTA;韓國海關幫助企業用好FTA 優惠政策,例如首爾海關為幫助轄區企業用好FTA 優惠政策,切實降低企業進出口成本,近日開展了“尋找休眠FTA 優惠政策活動”。很多進口企業在進口中國、越南、新加坡等國產品時,往往不知曉韓國同以上國家簽署的FTA 中有重疊部分,可以選擇幾個FTA 協定中最低進口稅率,從而多繳納了進口商品稅。2017 年首爾海關第一次舉行該項活動,為企業節約了3 億韓元的進口稅。
中國自貿區建設啟動相對較晚,2000 年首次對外正式提出自貿區建設構想,2001 年中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2007 年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將自貿區建設明確為國家戰略。2015 年,中國政府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69 號)詳細說明中國加快實施FTA 戰略的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戰略布局、建設路徑、保障體系、支持機制、組織實施辦法等具體行動方案,標志著中國特色的FTA 戰略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2017 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再次明確“促進FTA 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國家戰略目標。
2002 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CAFTA),確定此后談判和建設CAFTA 的基本架構。然而,CAFTA 雖是中國第一個洽商的FTA,但并非是第一個建成,因為直到2010 年CAFTA 才正式成立。2003 年,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且自簽署之日起生效,這是中國第一個FTA 性質的貿易協定。自此,中國的FTA 建設進入快車道。2019 年10 月17 日,中國與毛里求斯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毛里求斯共和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至此,中國已簽署自貿協定17 個,涉及國家(地區)25 個。
1.FTA 簽訂數量較少,貿易覆蓋率偏低
簽訂協定的數量和涉及國家少,而且中國 FTA 簽約對象基本是經濟規模較小的發達經濟體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并沒有簽訂 FTA。其次,FTA 涉及領域比較狹窄,從貿易覆蓋率來看,韓國同其 FTA 伙伴的貿易占總貿易量的 67.47%,中國 FTA 貿易覆蓋占比 40.57% ;從協議內容看,在中國目前的FTA 中,協議文本主要涉及關稅等傳統議題,競爭中立、監管一致性、中小企業等新一代 FTA議題涉及較少,實施內容的涵蓋面較窄。
2.企業FTA 利用率偏低,經濟效應較為有限
中國 70%的企業仍未充分利用 FTA 優惠關稅政策,特別是中小企業對 FTA 相關問題的認識和了解不足。2016 年湯森路透和畢馬威聯合調查發布的《全球貿易管理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企業FTA 利用率為34%,也就是說約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沒有能夠充分利用現有FTA 優惠政策。盡管中國參與了多個FTA 的簽訂,但相關優惠政策始終無法落地,導致企業FTA 實施利用率整體偏低。
3.相應制度和服務支持網絡不健全
中國商務部于2008 年開通了“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主要提供了中國FTA 的建設進展和實施情況,內容涵蓋協定稅率、降稅安排、原產地判定、服務開放等內容,可供企業和消費者查詢和適用自貿協定帶來的各種貿易、投資優惠和便利。可以說是中國政府部門較早地提供FTA 服務的網絡平臺。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也于2018 年發布了“中小企業利用FTA 指南”,并于2019 年開通了FTA 服務網服務于外貿企業。但是,這些平臺普遍存在內容不夠豐富、企業使用效率低等缺點。在制度上,現在更多的是宏觀層面的戰略,相應的FTA 推進體制尚未形成制度化,法律制度體系也不夠完善。因此,中國推廣和實施FTA 需要更廣泛的宣傳渠道、更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和更完善的服務支持網絡。
中國政府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對進一步優化FTA 建設布局有了“加快構建周邊自由貿易區、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自由貿易區、逐步形成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的宏觀規劃,但是缺乏可執行性較強的、較為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尤其是要積極推動與主要經濟體的FTA,提高FTA 的經濟覆蓋面。并且要建設高水平的FTA,要進一步提高貨物貿易開放水平、擴大服務貿易對外開放、推進規則談判,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中國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機構推動FTA 的建設,這方面應借鑒韓國的先進經驗,盡快成立專門的研究和決策機構,深入全面進行FTA 相關研究,同時也要廣泛的邀請諸如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對FTA 談判進行風險評估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使政策的針對性更強、FTA 建設的效率更高、推動經濟增長的能力更強。
通過各種渠道全面、及時、準確地提供有關自由貿易伙伴的貿易、投資及其他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和政策信息等咨詢服務,在“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等專門網站上增加相應的內容,開設關于FTA 的政策、知識講座,開通服務熱線解決企業疑問,讓更多的企業準確了解FTA 的關稅優惠措施和原產地操作規范和流程,提高企業的利用率,降低企業貿易成本,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保持政策穩定、透明,在擴大開放的同時,有效運用相關協議的合法權利,切實維護本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并建立起注重事前預警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指導企業做好貿易摩擦的處理工作。加強FTA專門人員的培養,為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咨詢服務或者專門培訓。建立貿易援助機制,對因關稅減讓受到沖擊的產業企業提供援助,彌補其損失,提升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