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長期以來,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存在“兩張皮”的問題,專業課程更多地承擔傳授理論知識和技能的任務,在育人環節是有所缺失的。課程思政是以專業教育課程知識為載體,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針對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從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課程思政內容,課程思政實施及課程思政評價等四方面,探討課程思政改革,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有效結合,使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達到立德樹人育人的作用。
《經濟學基礎》是高職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它主要涵蓋西方經濟學部分,是用于研究稀缺資源合理利用和配置的科學。其中,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宏觀經濟學研究一國經濟總量,找出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宏觀經濟政策。這些理論是經濟學家對西方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歷史及現實經驗教訓的總結與描述,在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和經濟政策等方面具有科學性,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同時,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與同學們的經濟生活是息息相關,教師利用同學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思政素材作為教學案例,實現“知識傳授”和 “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提升大學生價值選擇的能力。
(一)教學理念?!督洕鷮W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應該同時滿足知識需求和育人需求。首先,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遵循必須、夠用原則,既要講授西方經濟學基礎理論,還要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做好理論鋪墊;其次,西方經濟學理論與人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課程注重將現實經濟問題植入理論講解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分析、判斷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最后,西方經濟學要承擔育人的責任,課程注重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會責任等。
(二)課程內容。將《經濟學基礎》的思政要素,與現行的教學體系有機融合,既保證課程的科學性,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影響。
1.優化《經濟學基礎》課程框架。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晦澀,數學工具應用廣泛,高職學生學習普遍存在困難,因此,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應該簡化課程內容,盡可能減少經濟理論的推導和數學工具的使用,將教學重點側重于普及經濟常識,建立經濟學思維以及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等方面。
2.合理嵌入《經濟學基礎》的思政素材。在優化《經濟學基礎》課程框架基礎上,針對各章節的知識點,挖掘思政素材,合理引導。消費者行為理論部分,重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觀;生產與成本部分,重點培養學生學會用機會成本進行理性分析的思維,特別是讓學生分析讀大學的機會成本,引導學生思考的大學意義;市場結構理論部分,重點論述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國民收入核算部分,重點建立對GDP 和GDP 增速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國情觀;宏觀經濟政策部分,重點介紹政府目前的宏觀經濟政策,樹立正確的大局觀。
(三)課程實施。《經濟學基礎》一般采取講解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將思政要素結合現有的教學方法,有機融入經濟學課堂上去。涉及價值觀的內容,可以采用辯論的方式,例如對于理性經濟人的認識等,通過辯論,思想碰撞,最后得到正確的價值觀。涉及國家政策的內容,可以采用課后知識拓展的方式,比如補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知識;涉及經濟常識的內容,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網絡收集和分析資料。例如,GDP,CPI 等宏觀經濟數據,可以讓學生在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搜集相關數據,加強學生對宏觀經濟指標的理解。
(四)課程評價。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的考核,將從單一的專業維度轉向專業維度與思政維度相結合,在原有專業知識考核的基礎上加入社會責任、國家情懷等思政要素的考核??己梭w系由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構成,過程性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課堂作業,調研報告的完成質量。總結性評價實已期末考試的形式呈現,目的主要在于考查學生對“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