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121)
職業教育是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在各個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發展趨勢,它彌補了普通教育的不足,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職業教育發展存在著這些問題:首先辦學歷史經驗不足,還處在摸索階段,沒有形成強有特色的辦學特點;其次生源構成比較復雜,生源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和農村,生源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生源素質普遍低于普通院校的學生。職業院校的學生常被人成為后進生,職業院校被稱為后進生的培訓基地。
職業學院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學習能力比較差,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的基本素養低。職業院校的學生具備普通院校學生不同的優勢,比如他們更加活躍,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樂于嘗試新的領域,具有創新思維,動手能力也比較強。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我國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培養出的人才輻射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他們的整體文化素養和水平對建設和諧文明的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職業院校建設高質量、高格調、高水平的校園文化尤其重要,它不僅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還擔任著建設和諧文明社會的重任。
一所學校的文化能夠引領這個學校建立良好的校園精神風貌,它能無形地規范學校師生的行為舉止,用良好的校風、學生、校園集體價值觀等精神文化影響師生,對學校師生的行為舉止起到約束和規范作用。校園文化具有較強的精神引領和導向作用,它引領全校師生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靠近,指導全校師生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和物質文化。校園文化的根本就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可以說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樹人,形成本校鮮明的校園文化,打造出文化精神產品,成為職業學校安身立命的根,形成推進職業學校健康發展的內在合力,推進職業學校教育健康有序發展的精神要素,對內塑造人,對外成為宣傳本校文明和精神的窗口,在社會上打造出本校良好的學校形象。
職業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引導下,由粗放型發展轉到了集約型發展,可以說進入了職業教育內涵發展階段,由之前的后進生培訓基地變成了人才培養基地,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提升,以市場為導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力求全方位地滿足社會的需求。俗語說 “三流的學校發展靠校長,二流的學校發展靠管理,一流的學校發展靠文化”,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精神文化。校園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是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創造的,并對學校師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反作用推力精神和物質財富,它包含著學校發展的歷史,學校的典型文化特征,全體師生集體認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實踐精神,這種校園文化精神一旦被廣大師生接受和認同,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全體師生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它指引著每一個成員自覺地去維護它。
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的人文精神凝練成為八字:求善,求精,求真,求同。這八個字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清晰明確地把學校的發展理念和人才培養的訴求表達出來,通過人文精神可以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求善放在第一位,把道德品質培養放在首位,力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全體師生內涵建設,重視全體師生內在精神塑造;求精的著力點落在了培養全體師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具有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求真重在培養全體師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尊重科學和真理敢于質疑的獨立情懷;求同的要義在于培養學生豁達心胸和包容心,有大局觀。校園文化內涵一旦在校園落地生根必將對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全體師生的道德建設形成巨大的推力。
一所學校只有彰顯出特色才能在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這不僅表現在高就業率和社會企業滿意率上,還表現在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方面。一所學校要形成特色,不僅在專業建設方面努力,還要在校園文化方面努力,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打造本校獨一無二的文化大餐。緊跟時代特色,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立足于職業院校生存的基礎上,創造出新時代的文化特色。獨特的文化是全體師生在長時間摸索中形成的文化財富,它蘊含著全體師生集體的價值觀念,要把時代意義賦予校園特色文化上,賦予他們典型的時代特征,將學校發展歷史和高校文化價值體系凝聚一起,成為引領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價值體系和一面旗幟,共同形成推動學校特色建設和發展推動力。
什么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闡釋,它屬于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是人們發展中凝聚而成的寶貴財富。一般來說文化被分為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種文化反映人類生活的全部過程,物質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產生的基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會促進物質文化的發展。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之間產生推力。校園文化也是由這三個部分組成,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在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發展的基礎之上形成精神文化,形成全體師生共同遵守的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十分重要,它是一所學校長期發展,在全體師生實踐活動中,在普世價值慢慢形成過程中塑造出來的思維方式、審美情操和價值觀念,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的形成有否直接決定著這個學校的文化建設的成敗,是衡量一所學校價值體系最為重要的部分,是與其他學校區別的最重要標志。“以文化人,以人化文”,“文”和“人”之間相互促進,人的進步和發展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又反過來推動社會人的發展和進步。物質和文化是人類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兩種文化,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的意識形態產生深遠影響,它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校園文化在社會傳統、歷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它主動地吸收各種優秀文化要素,在長期的過程中形成獨有特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是各種優秀文化在本校的浸潤、沉淀、積累的結果,并且能影響和這個學校發展的精神力量。它是校園文化發展過程形成的重要精神財富,雖說是集體無意識的結果,但是它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一所學校能否高速健康有序的發展很大的程度上考的是有無形成自己良好的校園文化體系。
在對一所學校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外在的物質文化進行評價,更多地要看這個學校的文化建設成果。物質文化可視、可觸摸的,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外在呈現方式,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從物質文化方面衡量一所學校的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這僅僅是淺層次的文化評價方式,要深入了解這個學校,就要深入了解這個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了解學校文化的內涵。校園文化是一種更為深刻、更能全面體現一所學校精神實力的深層次文化形式。
一所學校深層次的文化形式主要表現在校園校貌和職業素養兩大方面。要了解一所學校的深層次文化建設的好壞就要從他的校風校貌入手,了解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覆蓋面,社團文化開展的深度,師生人際關系融洽程度和民主度,學生的自主學習互幫互助的風氣等。還要了解這個學校的畢業生的社會評價,根據畢業生的社會評價了解這個學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由學生表現出的職業素養可以全面地了解校園精神文化是否深深地滲透在每位學生內心。
校園文化價值體系必須在社會主流價值的指導下,以學校的核心精神為導向,形成一系列反映學校主流價值的,能夠彰顯學校辦學本質和特點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在00 后為主體的校園中,校園價值文化一定要突出價值觀的多元化,凸顯出尊重個體的價值,同時要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學校校訓“厚德崇信、博學尚技”就體現出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彰顯出了價值對多元化的認同,更體現出了對社會需求的關注度。同時,為了把校園文化融入學生具體的發展中,就要重視校園文化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發展具體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融入,把全校師生追求的核心價值體系變成一個個可以具體操作的目標,在一個個具體小目標的貫徹和完成中實現校園精神文化與每一個學生的深度融合。孔子講“因材施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深度融合方式,它重視每個人的個性發展,尊重每個人,尊重學生個性化需要,為學生個人發展和潛能激發提供個性化支持和幫助,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它們人格的塑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在校風建設方面,尊重學生,同時也要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特色和主流價值的追求,重視校園文化精神的物質體現。在校徽、校訓、校報、校史等方面做足功課,把校風在這些物質化的文化產品中呈現,發揮校園文化春風化雨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強大的內驅力。在教師方面,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重視言傳身教的影響。在工作中嚴格以高尚的師德要求和規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作同事和學生的楷模。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關系融洽和諧,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師師之間互幫互助的良好關系。
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重視校園環境的布局,在文化產品的建設方面要考慮本地文化名人的應用,創立不同的文化場景,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把自然環境的創設與人文環境的創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突出天人合一理念,突出自然理念,重視在物質化文化場景建設時校園文化內涵的融入與滲透。在原有校園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更新、迭代。高職院校教育獨有的辦學特色決定了在開展精神文化建設時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在文化建設方面,力爭有所突破和創新,重視優化校園文化產品,設計多樣化的文化項目,讓高職院校成為搭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校園核心文化核心主陣地,促進高職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合格的綜合性人才。
面對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原住民“00”后,面對新常態和新形勢,高職院校必須把握著時代的風向標,站在時代的出風口,進一步探索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和新方式。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績,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會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一定會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定能為我國以及本地經濟發展貢獻出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