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 程新桂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高中生是我們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現階段我國處于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如何去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于人才,在于德才兼備的人才,辦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最根本的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近年來,隨著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具身認知和具身學習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那么具身學習能否用以指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有何優點?如何指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將通過對比具身學習和傳統離身學習以及構建具身學習有效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討。
具身學習是20 世紀末基于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具身認知概念提出的。傳統無身認知主義認為無身學習與身體無關,是脖子以上的學習。在傳統的無身學習觀點下,老師是信息的加工者、傳播者,教學是老師為主體的活動。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具身認知的觀點與此截然不同,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及其感覺運動系統參與認知構建的過程,它賦予身體在認知的塑造中以一種樞軸的作用和決定性的意義,在認知的解釋中提高身體及其活動的重要性。具身學習繼承了具身認知概念對身體的強調和回歸,將身體看作是學習和獲取知識的路徑和資源,強調身體的認知屬性,特別是身體的學習體驗。
具身學習具有生理屬性、情緒屬性、認知屬性、情境屬性等特征。具身學習的生理屬性特指人的身體通過視聽嗅覺看等各種器官來收集信息,人身體的生理構造和基因遺傳等會直接影響人對世界的感知。生理屬性是人類學習,思考和創作的生物學基礎。情緒屬性主要突出了身體體驗情感的維度,研究表明通過對學生情感的訓練等夠提升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致。人類的認知屬性是從人猿進化為現在高級生物的重要屬性,提升認知屬性對具身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在幾千萬的地球不斷演變中,人類不斷得到發展是因為人總能積極的適應自然環境的改變,身體的體驗是人類認知自然、認知世界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方式,通過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人的思維、身體、思想各方面的發展,這也蘊含著人類活動對世界的能動作用。
在具身學習的視角下,學習的主體是全部的我而不是意識的我,是本體的我而不僅僅是主體的我。具身學習式通過豐富的學習方式,它適應了新的時代特征。第二代認知科學提出了“心——身——世界交互”的觀點,強調認知是通過身心與世界的體驗形成的。以上哲理啟示我們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書本傳授式學習轉向實踐、體驗和探索式學習。當前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普及和運用,改變了人們由書本和報紙雜志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單一到無線、從一元到多元、從確定到無窮盡的變化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對書本和課堂教學的依賴程度是不斷下降的,將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到實處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因此具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發展。
具身學習包括物理具身、情境具身、想象具身三種形式。物理具身指學習者直接的身體接觸而生成的學習,如對外漢語老師教授外國學生學習漢字“火”,讓學生來模擬漢字。情境具身是指通過情境再現或觀察現場形成的學習模式。它更強調學習的參與性、具體性、社會性、情境具身為學生提供了情境空間,通過再現場景進行學習。想象具身不依賴情境,通過想象或者語言的表述進而引發的學習,如上面的漢字“火”想象燃燒時的火焰擺動,通過肢體的模仿擺動,相信他們也能很快地記住這個漢字。
傳統的離身學習,教學被定義為學生知識的獲取,這個類似于計算機的輸入加工輸出。由于升學等壓力的存在,在教學中重視的是被動式學習和低效率的重復機械性訓練,使學生的學習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依賴單一的感官式學習,在學校的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學生非全身性的學習,學習的記憶都是由認知活動完成,與身體無關。教學的紀律性使得多感官的參與被限制,學生的學習依賴于單一的聽說讀寫而非泛身體的參與如觸、演、做。
高中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比較成熟完善,認知與情感、意志和個性因素協同發展。他們情感豐富,個人理想和世界觀開始形成,自身行為的自覺性更高。然而傳統的離身式學習缺乏經驗基礎和情感體驗,離身式學習呈現的是教師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的學習是“聽課——記憶——訓練——再現知識”,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獲取知識。認知和情感是在體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認為,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成長的,人的存在是認知與情意的統一,脫離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虛的、無意義的,不利于人的健全成長。為了全人格的發展,認知學習必須同情意相結合,心智發展必須同情緒發展相結合,教學內容與方法只有當它植根于情意基礎時,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因此對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而離身式學習忽視體驗和情感的介入,重視學生的智育而非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理論認為,只有人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對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一切知識都是來源于實踐并反作用于實踐,離身式的課堂學習模式在知識的傳遞上有效但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上是低效率的。這與我們培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身視角下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當前高中生的主要學習壓力是高考,政治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中面臨許多的困境。首先是受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這樣的學科只要考試背一下就能考出好成績,要么對這門學科毫無興趣,認為只是一門講述空洞、乏味的學科,導致很多學生多政治這門學科缺乏足夠的重視。其次教學方法單一,學生之所以覺得政治學科乏味枯燥,是因為政治的教學方法問題,由于高考的壓力,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為了考個好學校,老師和學校為了升學率,把成績作為老師和學生的考核標準。這使得政治課老師在教學中把精力放在如何使學生得高分上,而忽略了政治學科應有的魅力。這樣學生為了分數而機械的學習背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考試過后很快就忘記。
當前的高中思政課理論性較強,涉及眾多的理論、概念、原理和觀點,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僅僅是做簡單的理論演繹,或者是進行照本宣科式的知識講解,只會讓廣大的學生感覺到思政課堂極其枯燥乏味,也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學生缺少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那么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領悟新課程改革精神,緊扣教材要點。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緊貼社會生活熱點。教師在講解理論時,就要結合一些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熱點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在是信息化社會,一些社會熱點一出現,就會被廣泛傳播,在講解一些理論時,教師可以用社會熱點問題為事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加以闡述,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不僅老師要轉變教學方式,學生也要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現在網絡的普及和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學生接觸到很多信息,如何從中篩選出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發展和提升自己學習動力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2020 年,對中國,對現在的全球來說,都是多災多難的。15 歲上海好少年在無人愿意“冒險”的情況下,只身一人,從印尼背回了5 個裝滿口罩的重重的行李箱回到了國內,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單騎”。我想每個青年學生看到這個義舉也會感到自豪,為他點贊。同學們如果結合這個案例聯系到教材,相信他很快就能掌握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的教育不僅是在課堂,也在家長、學校、社會、國家。在新時代下,我們利用更適合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具身學習模式,能更好地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