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穎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737)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心理壓力逐漸增大。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促進其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運用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以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為主要形式,疏導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的能力。
科技的迅速發展使網絡傳播速度快而且范圍廣,現代工作和生活都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人們在享受著方便快捷的網絡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三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參差不齊、網絡技術水平不夠完善等客觀因素及一些不可避免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一)傳統教育形式實踐性不強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包括問卷調查、課堂講授、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室輔導、心理社團及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存在著差異。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測試、心理咨詢之間未建立可共享的資料信息庫,傳統教育形式和手段在信息的整合與共享,量表和問卷的適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心理需求的關注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不強。
(二)心理健康教育個體需求受局限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理論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受眾較多,側重于理論的傳授,不符合網絡時代“00”后的特點。特別是在針對個體心理問題的解決上,雖然學校內專門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在解決個體特定問題上具有優勢,但效率不高。這種方式需要學生主動預約心理咨詢師,對那些不能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詢的學生無法進行幫助。
(三)網絡教育平臺建設需要加強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建設中出現問題較多。首先,要健全網絡管理制度,加強對網絡的規范使用和監管力度。其次,網絡教育平臺的使用使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時間空間相對自由,不易判定學生的態度,無法控制學生填寫網絡問卷時的環境因素,可能存在亂填寫的情況。還可能出現網絡咨詢的學生較多,師資不足不能及時回復的情況。另外,在網絡交流匿名功能條件下,可能出現大量無用信息,或其他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
要解決“互聯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除了整合資源,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開展心理咨詢、危機干預、問卷調查等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以外,還應根據學生特點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越性。1.形式多樣,互聯網不但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方便溝通交流,還能提供多種優質心理學資源,增加獲取心理知識的渠道。除了通過瀏覽網頁等方式學習基本心理學知識,還可通過慕課平臺觀看心理健康教育視頻課、參與心理論壇或討論群、預約線上一對一咨詢,參與線上問卷調查等。多樣化的網絡教育形式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2.保護隱私,互聯網交流的匿名功能,增強了人們的安全感,減少了隱私泄露的顧慮,學生對網絡咨詢有較積極的態度,主動聯系咨詢師,分享自己的困惑,便于咨詢師在與其交流中獲得更多信息,有利于問題的解決。3.便于普及,網絡教育的全球性和全天候特點使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性更廣,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咨詢室內,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時間、地點觀看教育視頻,在需要時還可以反復觀看學習。知識的學習和咨詢可同時進行,使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主要策略。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利用網絡平臺優化教育資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設立心理測評專區,提供測評,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服務。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庫,結合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活動情況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利用網絡教育的新穎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促使學生認真地對待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2.加強心理教師隊伍建設,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文件的要求,高校要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 的比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輔導老師,要加強專業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增加師資培訓,提高教育教學水平。3.高校在發展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狀況,進行個性化輔導,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修養。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機制,對出現的問題可借助班會等方式科學有效地進行干預,利用網絡平臺及時交流,增加人文關懷,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傳統教育的拓展和延伸,盡管在教育工作中的運用還存在著一定問題,但在解決某些問題時卻可以彌補傳統教育手段存在的不足。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復雜,高校需采取多種有效策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