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可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當前鄉村人才現狀,從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方面均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制約因素,必須從系統全面的高度對鄉村人才振興進行全面思考,從而解決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支撐問題。
鄉村人才是指長期生活、工作在鄉村的各類人才,主要包括農村生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屬于新時期的職業農民范疇。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鄉村人才的積極作用,從而推動鄉村脫貧致富,實現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當前,農村勞動力資源浪費情況比較嚴重。由于農村工作崗位缺乏,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這些人之中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沒有掌握相應技術,只能依靠短暫出賣勞動力謀生;加之所從事工作往往不太穩定,工資也相對較低,進而造成勞動力資源較大浪費。這一現象的產生與農村產業不興旺、不能給農民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不無關系。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依托那些既扎根農村經濟發展,又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當地相關人才。通過他們的帶領,將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讓其參與有組織的生產活動,從而使勞動力資源得以有效整合,提高其勞動收入。
農村擁有大量資源,如果能夠合理開發利用,勢必會對鄉村振興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但現狀卻是,鄉村所擁有的獨特自然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這與缺乏相應人才密切相關。擁有人才,綠水青山才會變成金山銀山。因此,鄉村要振興,就必須依靠這些掌握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對鄉村自然資源進行挖掘利用,以形成富有當地特色的物質產品或文化產品,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并接受。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農村能夠實現脫貧致富,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即當地人能夠利用其特色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旅游業,從而形成當地的品牌文化,吸引大量消費者。
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農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農民的收入與其自身的農業科技水平以及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因此可以鼓勵那些擁有農業科技知識的鄉村人才,為農民提供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培訓,使其能夠掌握農業技術知識和致富本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相關政策吸引資金投入,在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的就業,增加農民的收入。此外,還可以發揮“致富能人”的榜樣作用,在增強農民的自信心、調動其生產積極性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學習先進技術、改革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實現增產增值、脫貧致富。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必須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依據鄉村振興規劃的總戰略逐步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人力支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因此,鄉村人才規劃必須以鄉村振興的二十字方針為指導。這就意味著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1.堅持多層次并舉,即建設一支從農業生產到農業科技研發人才,從簡單實用性人才到創新型人才,從單一生產或技術人才到經營管理人才的鄉村全領域復合型人才隊伍。
2.堅持人才培養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從短期看可以采用人才引進與柔性合作方式即時獲取急需的針對性人才。從長期看,必須進一步完善農村多層次教育體系。三是不斷完善鄉村基礎組織建設,提升鄉村人才的組織性。此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動態性、針對性、長期性原則,讓人才隊伍建設始終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鄉村干部隊伍,為此加強鄉村干部隊伍的工作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不可或缺。首先,在鄉村干部隊伍的工作作風建設方面,應堅持內在自覺與外在監督相結合,即一方面鄉村干部要確實樹立為村民服務的思想,并將其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應建立有效的組織監督與村民監督機制,通過制約與督促來規范鄉村干部的工作作風,促進其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為鄉村振興盡責出力。
其次,在鄉村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方面,應加大對鄉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訓力度,其中既包括提升其依法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能力,也包括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準確傳遞市場信息、集中群眾智慧、帶領村民發展經濟的能力,還包括善于團結群眾、協調村民之間關系、化解矛盾糾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此外,國家選派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充實到鄉村基層干部隊伍中去也至關重要,借助這些新生力量,通過發揮他們的能力和專長,可以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
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在于“留得住”,而人才“留得住”的關鍵則在于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這就需要國家完善引導人才流動的頂層設計,相關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創新用人機制,增強鄉村人才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具體而言,鄉村人才發展環境優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物質環境。主要在于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充分地提供好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在能源、交通、衛生、通信、醫療、教育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基本保障鄉村人才的生活創業需求。
二是市場環境。主要包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完善人才市場建設,進一步建設好信息平臺,加強資格證書及職稱評定管理,加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保障力度等。三是文化環境。要大力宣傳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使“三農”的重要戰略意義深入人心,營造鄉村人才是新時代關鍵資源的社會氛圍。
農業技術的落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短板,必須發揮好科技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推廣少耕免耕等農業技術,應用推廣節水技術,提高生產經營對水資源的利用率。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按照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前沿技術的創新研發,推進基因工程等高精尖生物技術的研發,加快農業設施與信息技術的研發,推動技術的集成轉化。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科技的需求,強化科技集成,打造科技平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不斷發展提高各種新技術科技扶貧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風向標,不斷發展智能決策等高科技,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拓了新思路;不斷提高信息分析技術,為安排鄉村振興任務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科技扶貧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利用監測技術,有利于提升農民參與市場的能力,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改變了鄉村落后的生產方式,通過農業檢測技術可以讓農民在生產經營中及時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抗風險能力,農村電商發展加快了農村經營模式的轉型。
綜上所述,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人才振興必須堅持多措并舉,既保障鄉村人才隊伍的適度規模,又要保障鄉村人才隊伍的質量,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在于人,農業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村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推進農村現代化涉及到農村政治等各方面,到2035 年農業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要動員各方面力量農業現代化條件要完備,如基礎設施發展快速,現代物流體系不斷擴大,教育衛生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農村發展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