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榮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江蘇 南京 210016)
高職院校體育是教學學科體系中重要的構成之一,進行實用性教育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潮流,高職院校要堅持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力,為學生將來面向崗位做好積極準備,提高學生崗位適應力。但現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細致分析體育教育的特點,積極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新的培養模式,堅定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為貫徹實用性體育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應該將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措施貫徹到教學各個環節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根據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特色形成自上而下一致、協調性良好的教學體系。
高職院校中學生缺乏生活中自主鍛煉的主動性,所以體育課是學生絕大部分的鍛煉時間。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同時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自身身體素質,掌握運動技巧和技能。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沒有很好的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先導,教學目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專業特點和以后的職業需求,照搬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各個環節實時調整教學目標。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忽視教學目標,或者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嚴格落實,造成教學效果與培養目標不符,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
高職院校進行體育課程教授需要若干資源配合協調,才能保證課程順利進行。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需要用到的課程資源包括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包括場地設施、器材設備等,軟件資源包括教師、資金、制度等。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與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缺口,不能夠滿足教學的需求。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上缺乏明確性,與職業能力聯系不密切,沒有體現體育教學和職業能力的關系。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設置較少,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與學生專業特點相結合,在教授過程中體育教師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設置上重視體育技術功能的實現,輕視體育思想體育理論、職業健康保養、鍛煉習慣等方面的教授。缺乏對學生體育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對學生樹立終生體育思想的影響。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主要以運動成績為主,重結果,輕過程;重泛化,輕特色;重激勵、輕導向。這種評價方式很難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更多的是衡量一般化的共性內容。評價方式是進行體育教學的指揮棒,合理的評價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上缺乏實時反饋和評價總結,導致積極性高漲需要及時鼓勵的學生降低學習體育知識的熱情。在評價上缺乏對學生體育基礎、運動能力、身體健康、心理素質、學習態度、職業體能、職業病預防知識以及成績提高幅度等方面的綜合評定。
高職院校的實用性教學改革有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體育技能的實際操作力。進行實用性教學改革可以鍛煉學生職業所需的身體素質,樹立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提升職業能力的認知意識,提高學生未來崗位適應力做好身體素質的準備,提高心理調節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高職院校實用性體育教學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機能,提高學生抗壓能力,促進學生未來的發展。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發展方向不同,專業能力不同,學生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實用性教學改革應該從適應不同學生的職業發展特點出發,認真分析該專業的職業特點,將教學目標和職業特點相結合,促進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提升。高職院校職業能力發展更加看重學生的職業實用性,在教學目標設置上要有計劃、有目的的應用有趣的情景,盡量以專業的體育知識來提升學生身體技能,從而為未來職業發展做準備。在體育課堂上要注重挫折教育,提升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沒有體育課或者強制監督的情況下,學生也能積極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不能僅僅將課程教學進度放在課堂上完成。因為高職院校體育課時安排本來就比較少,在很少的時間內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時除了安排課堂教學任務,還要進行課外體育鍛煉、體育測試等,將體育教學融入課外和寫生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幫學生培養良好習慣。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實用性體育教學改革勢不可擋,在這一過程中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克服傳統體育教學弊端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我們應當從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創新教學形式、充實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等方面努力,在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