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晶
(1.江西城市建設高級技術學校;2.江西省建筑工程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隨著語言教學的發展,語言測試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同時期的語言學家都在思考語言的本質(相對于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以及如何看待語言能力。在不同時期,由于對語言本質和語言能力的不同理解,Brown(2006)、McNamar(2003)和Bachman(1990)清楚地描述了語言測試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人們把第一階段稱為科學前測試,把第二階段稱為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測試,把第三階段稱為交際語言測試,也稱為心理語言社會語言測試。
20 世紀40 年代以前出現的所有測試都被稱為科學前測試。在這一時期,人們以語言為知識進行教學。這些知識包括語法、詞匯和語言學。Brown(2006)指出,科學前測試與語法翻譯方法密切相關。在這一階段,考試往往只根據教師的主觀判斷來評分或打分,并帶有一定的文化和文學偏見。因此,在測試中不需要特殊的能力和固定的標準。
20 世紀40 年代,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測驗在測驗方法上形成。從那時起,外語教學和測試就有了系統的、科學的理論基礎。20 世紀40 年代至70 年代,隨著結構語言學、第二代測試系統的出現,心理測量結構主義方法在測試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支持這一體系的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個結構體系,學生所學和測試的是操作這套結構體系的技能。根據結構主義心理測驗理論,語言可以分為語言技能(聽、說、讀、寫)和語言要素(語音、語法、詞匯)。這個系統強調口語,因此人們在考試中更加注重口語(尤其是聽力)。這種系統往往忽略了語言語境,而不關心語言的真實情況。
20 世紀90 年代,巴赫曼(1990、1991)提出了一種新的語言能力模式,即交際語言能力(CLA)。他認為交際語言能力是在語言的運用中把語言知識與語言語境的特點結合起來,進而創造和解釋語言的意義。這種能力包括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
巴赫曼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各種知識、技能和心理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這種交際式語言測試系統問世后,在語言測試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Skehan(1991)說,這是語言測試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該系統具有兩個突出特點:(1)對語言交際能力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2)指出了測試工具與語言語境目標的關系。此外,巴赫曼還提出了語言測試的真實性程度,并將其作為開發和評估測試的標準。
交際語言測試作為當前測試理念的主流,衡量的是語言使用者在特定的、真實的語言環境下,能夠正確、恰當地使用目標語言,有效地完成交際任務的語言能力。
交際性語言測試的交際性體現在其真實的測試內容、直接的測試方法、評分標準和參考方法上。
語言測試的主要目的是對測試提供的信息進行反饋、評價、選擇和研究,使教師掌握教學情況,評價教學效果,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方法,確定教學計劃;它也是開展語言語言學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的有力工具。
語言測試作為評價學習者能力、知識和行為的一種手段,必須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一個好的語言測試必須滿足四個要求:有效性、信度、辨別力和實用性。這是語言測試必須滿足的四個要素。
測試效度是測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指測試內容與測試目標相一致。測試效度一般分為:(1)面子效度;(2)內容效度;(3)結構效度;(4)預測效度;(5)同時效度等。
可靠性是測試必不可少的。試驗可靠性是指試驗前所作的判斷與試驗結果相一致。當不同的考生在不同的時間參加同一張試卷的考試時,考試結果是一致的。因此,這意味著該試驗具有較高的可靠性。當然,在實際的考試中,考試的信度受考生人數、考試時長、考試組織、評分方法和考生個人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好地確定考試的信度,人們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1)平行表格法;(2)復試法;(3)對半法。并行表格法是觀察可靠性的最有效方法。
試題區分是指整套試卷或每道試題由簡單、一般、困難三個難度等級組成。
考試實踐性是指在設計好試題后,考試的組織和閱卷工作容易進行,或者是指考試的時間、成本、組織和閱卷工作的現實性。如果試卷難度太大,考試時間太短,題量太大,加分工作太辛苦,考試的實用性就會差。
語言測試與語言教學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兩者之間必然相互影響,測試結果能反映出語言教學的效果好壞,教育者也因此調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世界各國都把考試作為督促學習和選拔人才的一種有效手段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