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素梅
(河北省霸州市王莊子鄉王圪垯村完全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0)
(一)小學數學學習的特點。依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心理特征,小學數學學習活動具備以下特點:
1.需要感性材料支持。學習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各門學科知識學習中的一條普遍規律,但是,由于數學學科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點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小學數學學習比其他學科學習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充分運用感性材料的直觀形象性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是小學數學學習特別明顯的特點。
2.需要教師悉心指導。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就其實質來講更主要是一種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在學習中學生要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以及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去實現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小學生受思維發展水平的制約,在數學學習中常常出現思維過程不流暢甚至中斷現象,這在客觀上就需要教師對學生作必要的引導,以保證學生的思維在數學活動中得以順利進行。
3.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數學學科嚴密的邏輯性特點在客觀上決定學生學習數學比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循序漸進,一方面是數學學科特點對學習過程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也是人類認識發展順序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必然反映。
4.需要結合數學活動。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采用多種途徑把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 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其中數學活動是小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中國,基礎教育階段數學的課時多、投入精力大、負擔重,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扭曲,其主導方向是應試,得高分,忽視了數學素質方面的要求,使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被解題技能訓練所代替,使得數學變成了死套公式、枯燥熟練的學科,人為地制造出許多數學困難生。在學生眼中,所謂"有效"學習方式,其實也是應付目前考試和完成作業的主要方式。大多數學生還不能利用自己喜歡的手段來提高學習效率。
教育游戲要想較好的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需要具備一定硬件環境、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課堂結構的變化、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及政策的支持,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教育游戲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充分發揮它的優勢,促進教學和學習。
(一)硬件環境。教育游戲軟件本質上是計算機軟件,需要在計算機上才能運行,有些在線教育游戲還需要在網絡教室環境中使用,要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游戲,必須在多媒體教室或網絡教室才行。因此,將教育游戲引入課堂教學的第一考慮因素,就是學校要具備一定的硬件設施。隨著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學校都有了一定數量的微機室和網絡教室,這對教育游戲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教育游戲的使用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要熟悉對鍵盤和鼠標的簡單操作,這就對學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為教育游戲融入教學提供了技術基礎。隨著信息技術課程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和開設,拓寬了多媒體引入教學的途徑。
(三)課堂結構的變化。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頒布和實施,傳統的課堂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目的的教學,開始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的擴展。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很多教師開始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四)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教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監督,這就要求教師的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指導,得心應手的對教育游戲進行操作,使其在教學中充分的發揮作用。
學生在使用教育游戲進行學習時,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在認知、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情感交流。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融為一體的。單純的認知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對學生自己是沒有個人意義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個人意義,是一種"在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因而與人無關,是一種無意義的學習。要倡導有意義的學習,即不僅是增長知識的學習,還是投入了情感的學習。
教育游戲中的故事情節往往是現實生活的再現、抽象化,或是表達反映人們的理想、向往憧憬的情境。故事中描述的對象往往是有生命的,是個人的影子,或是擬人化的。人性的發展,使故事中的人物與游戲者之間發生情感上的交流。這種情感上的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歷險、成敗,所有經歷的一切都轉化為自己的喜怒哀樂、歷險、成敗。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故事之中,與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達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此外,利用游戲中的懸念、不可預見性等也將引發游戲者的焦慮、期待等心理,產生情感的投入與交流。
(二)美育。人對美有本能需要的可能性,馬斯洛發現,"從最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飲食需要鈣一樣,美有助于人變得更健康。"他還發現健康的孩子幾乎普遍有著對美的需要,他認為"審美需要的沖動在每種文化、每個時代里都會出現,這種現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穴居人時代。"教育游戲中包含了文字、聲音、圖像等諸多元素,它們被組織成某些有意味的形式。聲音組織成了恰當的音樂,帶來了聽覺美感;圖像帶來視覺美感;文字、圖像、聲音之間的聯動和結合,共同構成了具體情節,引發學習者的遐想、激發情感,造成心理上的共鳴,帶來了超越直接感官刺激的美。運用這種形式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可以讓學習者在身心愉快中受到啟迪,形成技能,最終塑造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