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河口鄉第二初級中學,河北 保定 072250)
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而賞析就離不開,因此審美教育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對于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現在的語文教材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并通過閱讀范文,分析內容,說寫訓練等各種形式,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造美,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也許每個人都愛聽歌曲,但不是每個人都會聽歌。同一首樂曲,有的人聽起來如癡如醉,覺得趣味無窮;有的人卻聽得索然無味。一幅繪畫,有的人看起來意趣橫生,贊嘆不已,而有的人卻感到是雜亂無章,是線條的隨意勾畫和顏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種種,都是由人們審美的修養高低所決定的。而人的審美修養又是由美育來培養的。可見,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知識的學習很多時候是枯燥的,令人疲勞的,這就要求老師們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的主要職能是使學生把學習化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而興趣的培養則離不開美育的功用。
那么如何將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如何在語文教學具體、靈活、有效地進行審美教育?
首先教師要有良好地審美能力。沒有美的理念就創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為如此,教師除了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社會見聞,豐富的情感體驗,嫻熟的表達技巧之外,還要有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新精神,創造全新的教學境界,吸引先進的教學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學,同時做到以情動人,以形誘人,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意識到了自我,并感到無限的樂趣。
在語文教學中,每篇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不同時代的作者,寄寓著不同時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標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標追求和創作背景時,學生便會被其精神所感動,從而樹立起心中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該學什么,該恨什么。例如,在學習每篇文章之前,我們都要對作者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其創作過程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學生聽后就會獲得自己的審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飛、陸游、辛棄疾等英雄的愛國雄心;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龔自珍等人物的憂國憂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楨等人的科學精神。這些審美感悟大都是從學習文章之前的作者簡介中獲得的,它將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人是情感動物,容易受情緒的影響,特別是中學生。在具有歡樂氣氛的情境中,人就會歡樂;在具有悲涼氣氛的情境中,人就會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起到一種感化作用,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緒氣氛,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去扣擊學生的心弦,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啟迪。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創設感受美,表達美,領悟美的氛圍,把教材中表達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陶醉其間,使之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產生充分的審美情感,從而不知不覺地受到熏染陶冶。
中學階段所選的文章,都文質兼美。那些最能表現文章主旨的語段或語句,是一篇文章的精華所在。如《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那段議論,使我們領會到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醉翁亭記》中“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段,抒發了作者娛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反復頌讀體會,就一定會領悟為什么古仁人之“憂”“樂”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憂樂”,為什么太守之“樂其樂”與“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游人之樂”“禽鳥之樂”有著絕然不同的情懷。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凈化其心靈。
在語文課中進行審美教育任重而道遠。康德早在幾百年前就告訴我們:“能震撼我們心靈的,除了頭頂繁星閃爍的夜空,還有深藏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語文教學肩負著凈化心靈,弘揚文化的歷史重任,雖然我們的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步伐剛剛邁開,仍有阻力,但堅信發揚美樂一致的人生觀,我們的前途就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