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鏡潼
(攀枝花市銀江中學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較為新穎的閱讀教學方式,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有一些不同之處,它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古詩詞是初中語文學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古詩詞鑒賞是初中語文考試和中考語文的必考內容,也是學生容易失分的地方,因此加強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在義務教育的語文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生課外閱讀數量應不少于400萬字的標準,以課內閱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面,推薦閱讀更多更廣的書籍,讀好書和讀整本書,進而在循序漸進與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群文閱讀的內容正符合這一理念,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主題,之后結合這一主題精選課內外的古詩詞文本,以此為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打好基礎[1]。
例如,中國古詩詞中含有大量的寫景類型的詩詞,詩人常運用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描寫手法表達自身的情感,在簡潔明了、具有節奏感的文字中還帶有獨特的韻律和韻味,讓人浮想聯翩,仿佛跟隨著詩人來到了高山、河流,在不知不覺間感受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登高縱目,與山巒、河流、云朵和飛鳥融為一體時會感到心曠神怡和心朗氣清,產生如同杜甫所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教師可以創設“古詩與曠達胸襟”的群文閱讀議題,選擇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望岳》和《登飛來峰》,同時引入課外的《題西林壁》和《登鸛雀樓》,以此為基礎開展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所選擇的內容不應該局限于課內文本,還應該根據議題選擇與之相關的課外文本,將其有機地融合起來,創設相關閱讀任務,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有效進行對比閱讀,從而初步理解古詩詞內涵,為完成議題打好堅實的基礎[2]。在課內外古詩詞融合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容與意境,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與其相關的動畫圖景和水墨畫,播放古琴、古箏、琵琶等古典音樂,從而創設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更好地引導學生互動學習。
例如,對于上述的“古詩與曠達胸襟”的群文閱讀議題,教師可以直接展示《望岳》、《登飛來峰》、《題西林壁》、《登鸛雀樓》四首古詩的文本,先讓學生熟讀和背誦四首古詩,之后可以展示與這些詩歌相關的書法作品、情景圖和音樂等,比如啟功的行草《登飛來峰》、《題西林壁》的水墨畫、與《望岳》有關的古琴曲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這些問題,比如:這四首古詩分別屬于什么詩歌題材?哪些句子是對仗句?哪些句子押韻?韻腳分別是什么字?你能說說它們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情境嗎?哪些句子具有點題的作用?在提問之后,讓學生對比閱讀四首詩歌,初步理解詩歌內涵。
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指導學生對比閱讀故事,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對比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初步熟悉古詩的主要內涵。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詳略有序地分析古詩,解讀其中的主要內涵,并聯系群文閱讀的議題,有效解答與之相關的內涵,說說自己的感想與感悟,并讓各個小組上臺展示[3]。
例如,對于“古詩與曠達胸襟”的群文閱讀議題,學生通過閱讀已經了解了:《望岳》的點題之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登飛來峰》的點題之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題西林壁》的點題之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登鸛雀樓》的點題之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詳細對比分析這些點題之句,并簡略分析其他的詩句,可以了解到這四首詩歌的內涵具有相似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展示的結果進行總結,比如: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不應該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應該離開舒適場所,向更遠處出發,從宏觀的角度看待當前與未來,積極進取,不斷的提升自我,當我們站在高處時,會得到不同的啟發與感悟,體會到“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內涵,領悟到“腳踏實地,拼搏進取,心向蒼穹,曠達胸襟”的哲理。
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可以有效解讀古詩詞的深刻內涵,體會古詩詞的主要內涵與情感表達,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深刻哲理。為了更好地落實群文閱讀的效果,提高學生群文閱讀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內容,根據自己的收獲與感悟,寫一篇作文,并根據學生寫作情況進行講解。比如對于上述的主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收獲進行寫作,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討初中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策略,教師應該根據群文閱讀的主要內涵,結合古詩詞教學的主要特點與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精選文本、融合課內外文本對比閱讀、詳略有序分析古詩等方式,更好地解讀古詩詞內涵,解答群文閱讀議題,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根據閱讀收獲寫作,更好地提高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