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葛漁城鎮穆南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4)
教師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為人,其言談,其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不要做學生的權威,要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和創造性的思維,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在平等對話中教學語文,應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老師要做孩子們忠實的聽眾,認真地傾聽他們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營造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如癡如醉地探究、體驗、交流,或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補充同學的發言,或互相啟發,或自由組合朗讀……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聽,適當地作些點撥。
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進行對話,要與學生友好相處,這樣孩子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師生之間在感情、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多方面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和孩子們成了合作的伙伴。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做"節目主持人",說具體一點,要做"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多地讓學生走向前臺,展現他們的思維,在多向交流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迷戀、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起點,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而且能使學生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設置懸念就是很好的一個做法。所謂懸念,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運用懸念法引入新課,可以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么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課件等教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質兼美,意韻深遠,作為一名語文新教師,首當以學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認真對話,虔誠地加以研讀,廣博地請教,并吃透課本內容,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以備為完成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特別是有經驗的老教師,他們的課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的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對文本沒有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這需要用心和文本對話,傾心挖掘教材的潛質,才能體現"文本"的魅力。
時下,備課與上課"兩張皮"的現象,屢屢出現,平時不備課,熟悉學生,吃透教材,到了常規檢查時興師動眾,勞民傷財,閉門選計劃突擊抄備課,這種費時耗力的活,對課堂教學幾乎沒有什么幫助。試想,那些名家的教學思路,你即便拿過來真能全用的上嗎?你面對的學生能與城里的學生程度同步嗎?這種"拿來"式的抄備課,應付檢查害你不淺,誤生頗深,應當休矣!
所以我認為,面對受教育者,施教者應該是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這就要任課教師平時和學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備"好每一個學生,摸透他們的知識結構以及個性特長等,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接受,并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必須在課堂上機智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比如當學生對這堂課認識不足,學習態度不積極時,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要求,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教師在講到全課關鍵性問題時,就通過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學精神集中,全神貫注,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主要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問題預計到學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當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時就要盡可能通過談話法或討論法,引導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和互相討論,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的獨立自學能力,促進其智力的發展。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變換角度,充分利用學生的舊知識,創設思維、討論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發散性思維的能力,發揮個性創造能力。然后教師的點撥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