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杰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第五小學,河北 廊坊 065900)
所謂遷移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甚至方法、態度、情感等對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簡而言之即前面的學習對后續學習的影響。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遷移的實質就是學習者運用原有認知結構的觀念對新課題進行對比、分析、概括的過程,即原有認知結構與新課題的“同化、順應的過程”。
遷移就方向而言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前后兩種學習活動是互相影響的,即存在著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其影響作用可能是促進的,也可能是阻礙的。因此,遷移又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兩種類型。凡是已有知識、技能的掌握對新知識、技能的掌握起促進作用的就叫正遷移;反之,凡是已有的知識、技能干擾或阻礙了新知識、技能的掌握就叫負遷移。例如,前面所說學習漢語拼音字母,再學習英語字母時,在識別字母形狀時有正遷移現象發生,而在讀音上則容易產生干擾而出現負遷移現象。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并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相互關系,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如果被人們所認識和運用,人們就能夠遵循知識遷移的規律,簡單快捷的獲得新的知識和方法。如小學分數的同分母加減法,是在整數的加減法意義中遷移而來的;分數化為小數是利用除法的意義遷移而來的。
由于數學知識內容大都是概念、法則、性質、定律等,而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記憶理解是促成知識遷移的重要條件。在新課標背景下,課堂教學應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地位,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已知的知識結構,去分析理解新知識,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增加正遷移的效能和功用,降低新知識的教學難度,鞏固舊知識的掌握力度。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事物有聯系,更有區別。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除了要善于利用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的正遷移外,還要注重區分知識間的差異性,防止負遷移的不利影響。如在教時間概念時,1.5 小時學生容易理解為1 小時5 分鐘,這是受十進制計量單位的影響,而沒有考慮時間單位進率的特殊性;又如,有些學生認為:“比就是除法,除法就是比?!睂嶋H上它們雖然有聯系,但是也有區別。因為“除法”是一種運算方法,而“比”是比較兩個量彼此之間通過分數來表現的數量關系。
(一)創設遷移情境,培養學生遷移意識。情境教學是新課標倡導的有效教學方法。情境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聯想、分析,加之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會積極探索新舊知識間的內在相互聯系和本質規律,培養學生的遷移意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積算法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把一個平行四邊形緩慢的分離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然后發問:兩個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是不是相等的?面積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呢?由于之前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所以學生很容易理解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與高乘積的一半。
(二)教會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分析、歸納、遷移的思維方法。歸納習題的共同點,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尋找知識的相同要素,相同的知識要素對學習遷移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相同的知識結構、概念或法則能長久的保持并促進遷移的運用。與此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概括水平,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概括綜合能力越高,說明學生對知識理解得越深,掌握得越牢,顯然遷移到以后學習新的知識中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體有以下幾點:①要做好基礎知識的鋪墊。基礎性是數學的特征之一,數學基礎知識的內在聯系是實現正遷移的基本條件,為了讓學生掌握新概念、新方法,必須使學生具備必要的、充分的基礎知識鋪墊。②要做好知識的過渡準備。知識的遷移不是一步就完成的,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細致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深刻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挖掘教材各個例題間的內在聯系和共同點,有機地安排好整個教學程序,力爭做到潛移默化、環環緊扣。③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思維創新。聯系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來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路就會變得開闊,思維也會活躍。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我們發現這樣的現象,會拉小提琴的人再去學習拉二胡就會容易很多;相反,在學習英語字母的時候,總是受之前學習的言語拼音的干擾。其實這些都是知識遷移現象。知識遷移是雙向的,前后知識是相互影響的,因而知識遷移有正反順逆之分,對知識之間的學習和運用起到促進作用的是正遷移,反之起阻礙作用的遷移就是負遷移。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克服負遷移,利用正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互相作用,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