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
(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田家臺學區,河北 保定 072250)
知識內容中的關鍵點往往是教學的難點,也是教師指導的重點。因此,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或問題,教師需要及時給予提示,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達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在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定義后,我提問:“怎樣快速地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學生經過討論和不斷修正后,給出了正確的回答:看能不能找到除了1 和它本身之外的第三個因數。如果找不到說明這個數是質數,如果能夠找到說明這個數是合數,用不著把這個數的全部因數都寫出來。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內容的關鍵處提出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得到正確的結果。
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繪畫式作業,引導學生應用、鞏固所學知識。如教學“軸對稱圖形”“平移和旋轉”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一些相關的美麗圖案,然后交流展示。這樣的作業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火花,把一次次作業當成一件件藝術品來完成。
學生對作業感興趣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內容是否新穎、有趣。因此,教師應給枯燥、單調的作業創設一定的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位置與方向”后,教師可設計“幫小動物找家”的作業:“一天,小狗、小熊、小鹿一起出去玩,可是回來的時候它們迷路了,你能根據圖中的提示把它們送回家嗎?”這樣就將枯燥的方位知識融入富有情境的作業中,激發了學生作業的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課改實施以來,廣大教師認識到不但要“用”教科書,更要“活用”教科書,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應認真鉆研教科書,了解知識內容,理解教科書的編寫特點,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吃透教科書;其次是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從多角度分析教科書,挖掘隱性內容,使教科書的內容更有廣度和深度,從而使“教材”變為“學材”,使教師教有新意,學生學有創意。
教師是一堂課的總指揮,如何上好一節高質量的課,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教師的語言是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是一節課的指揮棒。教師無論課前準備多么充分,教學設計多么科學,都需要用語言講述出來,而且需要語言技巧。高質量的課離不開教師的語言功底,例如,講授新知識時,教師的語言要準確、精練;遇到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時,教師的語言要靈活、幽默;評價學生時,教師的語言要適時、適度、注重鼓勵。當然,語言的功底也不是一朝一夕練出來的,每位教師都應在教學中不斷積累、不斷學習。
“數學味”是一種方法味。相對于數學知識而言,數學方法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數學知識背后可能用的是同一種數學方法。因此,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方法比數學知識更具概括性,是數學素養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先看一個例子:有人問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一個橙子加兩個橙子,一共是幾個橙子?學生說不知道,因為老師上課時說的是蘋果。這當然是一個笑話,背后卻折射出數學方法的重要性,即在這種例子中,要將具體的物體抽象成數學運算對象,因此數學抽象就是一種方法。又如“混合運算”中有這樣兩個題目:已知書包每個20 元,筆記本每本5 元,水彩筆每盒18 元。小軍買3 本筆記本和1 個書包,一共用去多少錢?小晴買2 盒水彩筆,付了50 元,應找回多少錢?這是兩個問題,卻需要學生在分析中綜合出混合運算的規則,即先乘除后加減。這種分析與綜合就是數學方法。
在當今開放性教學中,我們努力打破傳統的教學框架,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選擇的余地較大。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一般不籠統地說提高學生的什么能力,而是采用形象的描述性語句,如:“根據你的能力,想做哪道題就做哪道題”,“用多種方法解答,看誰的方法巧妙”,“這個同學是這么認為的,你有什么不同意見”,等等。這就是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基礎,照顧到學生能力差異的開放性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教學的關鍵是要通過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時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確定通過教學發展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體現出不同的梯度。
學生學習數學,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勢。今天學習“面積”,往往認為所有題目都是求面積,明天學習“體積”,又會認為題目都是求體積。特別是在做綜合練習或復習題時,很多學生就會不同程度地出現錯誤,反映出學生對知識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學習完“物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制作一個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50 厘米,高是80 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如果要用這個制作好的水桶盛滿水,能盛多少水(鐵皮厚度忽略不計)?這樣一道題,有些學生在解題時就不知道是求表面積還是求容積,知識出現混淆。因此,作業的設計要做到新舊知識不斷交替,針對某一知識點學生容易出現錯誤和混淆,加強知識訓練,教師更應適當點撥,讓學生辨別、判斷、分析。在比較、分析中揭示它們的不同之處,加深認識,使知識達到內化的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知識融會貫通,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小學生年齡小,喜歡動手操作。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巧妙設計動手操作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游戲中獲得知識。例如,教學“有趣的七巧板”一課時,我設計的游戲是“比一比,看誰拼出的圖形多”。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七巧板圖,讓學生利用厚一點的紙按照圖畫畫并進行剪裁,然后涂上相應的顏色;其次,讓學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進行拼圖,并思考“利用這個拼圖,你想表達什么”等問題;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誰拼的圖形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發現七巧板雖然只有七塊,但是能拼出各種不同的圖形。設計拼圖的動手操作游戲,既讓學生親自體驗到圖形的變化過程,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