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志
(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教育民主與平等的呼喚源于18 世紀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們主張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人也理應享有平等的教育。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民主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尖銳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這對各國民主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主張的教育理念對民主教育的影響尤為深遠。他認為,教育是為了民主,教育應該是民主的。教育應該為維護、促進民主主義這個社會理想服務。杜威提出“生長論”,要求使兒童得到充分的發展,尊重兒童,教師參與學校管理……這些都體現了民主對教育的要求。
陶行知師從杜威,學習近代的教育思想體系。回國后,他結合中國實際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教育思想,對杜威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陶行知自1945 年發表《迎接民主年》一詩之后,協助中國民主同盟主編《民主》星期刊,為社會青年開設民主星期六講座,發表他的民主教育的綱領性文章《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以及《民主》、《民主教育》等系列文章,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民主教育》一文中明確指出:“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教育。”“民有”即教育是屬于老百姓自己的;“民治”即教育由老百姓自己辦;“民享”即教育為老百姓的需要而辦。同時,陶行知認為,民主教育應該是和諧的生活教育。它應該是工以養生,學以養明,團以保生,是健康、科學、藝術、勞動與民主組成的和諧生活,即和諧的教育。
陶行知認為,民主教育的任務有兩方面:一是教人爭取民主;二是教人發展民主。無論是爭取民主或是發展民主,都要依靠廣大人民的群策群力才能成功。首先,在數量上是愈廣大愈有力量。其次,在認識上是認識得愈深刻愈有力量。
在陶行知看來,所謂民主教育,首要的一條就是面對全體人民。他指出:“教育為公以達到天下為公。”“教育為公”就是教育機會均等,可從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對人說,無論男、女、老、少、貧、富、階級、信仰等都應有同等機會享受教育之權利;二是以地方說,無論遠近、城鄉都應有同等機會享受教育之權利;三是從求學階段說,入學時求學的機會均等,長進的機會均等,離校時復學的機會均等,失學時補學的機會均等。
陶行知指出:“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目的始終是指向未來民主社會的。他認為,民主的教育應該為共和國培養公民,養成自主、自立和自動的共和國民。民主教育是培養主人,與封建專制教育培養奴才有明顯的區別。
陶行知提出的培養創造力是與他的民主社會理想息息相關。“培養創造力以實現創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創造。”他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創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人不可創造。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多種多樣且適合中國國情,包括:1.要會用窮辦法。新民主主義既是農工領導,就必須用窮辦法使老百姓受教育。沒錢買教科書,招牌可以作課本,樹枝可以作筆,桌面可以當紙張。2.“來者不拒,不能來者送上門去”。不能來上課的可以送去教,看牛的送到牛背上去。3.六大解放:解放學生創造力的方法。①解放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實。②解放頭腦,使頭腦從迷信、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③解放雙手,使大家動手向前開辟。④解放嘴,使大家享受言論自由。⑤解放空間,要把大自然、大社會作他們的世界。⑥解放時間,把人民與小孩從勞碌中解放出來。
陶行知特別提倡學生自治。在他看來,學生自治包含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絕不僅僅于此,而是要在民主生活中學會做公民。中國既號稱共和國,當然要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公民,而想有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夠共同自治的學生。
陶行知把實現民主教育的希望寄托于具有民主素質的教師。他指出民主的教師必須具備:⒈虛心;⒉寬容;⒊與學生共甘苦;⒋跟民眾學習;⒌跟小孩子學,就像現代民主國家的領袖,都是要跟老百姓學一樣;⒍消極方面: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陶行知認為,政治與教育原是不能分離的,二者能同時并進,同時革新,國民革命才有基礎和成功的希望。當前我國正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然而由于受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當代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不民主的現象,如地區、城鄉間的教育不公平、師生關系的不和諧、教育教學管理的專制作風等。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到現代民主公民的培養,因此說,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對當前我國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民主素養與創新思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