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強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中心學校,青海 西寧 812100)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的有效性出發,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構建更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圍繞三維目標開展教學,需要以多樣化的教學素材為載體.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的二次開發,充分提煉教材的隱性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以開發者的身份,從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基礎,以教材為參照,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人教版物理教材為例,其中諸如“實驗”、“演示”、“做一做”、“科學世界”等欄目,都是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創新化設計,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對此類教學資源靈活取舍、適當增刪,并結合強大的互聯網功能,對有關內容進行完善,使教學過程能夠體現三維目標.
由于物理知識有很強的抽象性,如果教師采用直接灌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那么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欲望,也就不會積極地進行思考、分析,知識不能被學生認可,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初中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從而實現知識的構建。如在教學《聲音是什么》時,如果教師采用原來的教學方式,把內容直接講給學生,那么學生在理解這些知識時就會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厭惡的情緒,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會變得很困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在體驗中主動獲取物理知識。教師拿出一個玻璃罩子,把一個開著音樂的手機放入其中,然后從氣孔處用抽氣筒向外抽氣,教師讓學生注意感受,學生就感覺手機的音樂聲越來越小,最后幾乎聽不到了。接著教師又從氣孔處逐漸充氣,結果音樂聲越來越大了。這是教師提問學生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有了親身的感受,明白了抽氣使得內部空氣越來越少,最后幾乎沒有空氣了,這樣聲音就消失了,可見聲音也需要空氣的加入。這樣學生對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就有了更深的認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趣味情境,使學生在體驗中有了思考、分析,順利掌握了物理知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還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靈活地選擇教學手段,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有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效地掌握物理知識,實現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如在教學《光的直線傳播》時,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有關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現象,由于這些現象出現的機會很少,因此學生對于這些內容在理解時總出現各種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教師翻閱了大量的網站信息,從中截取了一些有關日食和月食的視頻資料。在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先把發生日食和月食時太陽、地球、月球所處的位置利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再讓學生觀看在發生日偏食時,地球逐漸進入了月球的半影區,同時告訴學生這時是太陽的部分光線照到了地球上;當地球逐漸進入到月球的本影中時,在地球上就出現日全食;接著播放月食現象,最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可能出現月環食的現象?有的學生根據日環食的情況認為可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在發光,月食產生的原因,這是學生認為只要有光線照到月球上就不會出現月食,因此判斷出月環食是不可能的。這樣學生就在視頻和解說中,對于月食和日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認識,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還使學生能夠高效率地掌握知識。
實驗內容在課本中有很大的篇幅,教師應更加重視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實驗,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動手動腦中獲取到物理知識,成功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實現個性發展。如在教學《歐姆定律》時,教師就組織學生利用實驗探究歐姆定律的內容,看是否滿足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在實驗中,學生也發現對于同一個電阻來說,不管滑動變阻器如何改變,這個電阻兩端的電壓與電流的比值都不變。教師還特意給學生準備了有長度、粗細不同、種類不同的電阻進行這個實驗。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師提出,電阻既然不隨電壓、電流發生改變,那么它與哪些量有關系呢,能否用實驗進行探究呢?教師拿起剛剛實驗用過的各個電阻,讓學生回想剛剛的實驗情景,這時學生就猜想是否與長度、粗細、種類有關,如何驗證呢?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方法,想到了采用粗細、種類相同、長度不同的電阻進行實驗測量,然后一一進行驗證,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實驗方法,探尋到了電阻與什么因素有關。教師運用實驗教學,為學生搭建了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思考、分析,尋找實驗方案,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切實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