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鎮六靖小學,廣西 玉林 537423)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閱歷不足,不能在生活和閱讀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生只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課余生活中,自覺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為作文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開闊眼界,豐富思想感情,才能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提高自身的語文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應將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效率。
學生對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不夠重視,沒有積累太多的閱讀經驗,閱讀一遍后,便不再翻閱,很快就忘記了閱讀的內容。而在作文訓練方面,作文素材是需要學生結合閱讀和生活中的一些體驗來慢慢積累的,學生缺少積累閱讀素材的意識,就會導致在寫作時不知從何下筆,只能依靠范文中出現的例子進行仿寫。
大部分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會涉及作文寫作方面的內容;而在開展作文教學時,又不會在其中滲透閱讀教學。兩者之間缺少關聯性,這完全違背了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的初衷,導致課文閱讀和作文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學生無法在學習活動中為兩者建立關聯性,降低學習的難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只是為了完成閱讀任務而進行閱讀,忽視了閱讀的有效性,久而久之,沒有建立起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反而將閱讀變成了自己的一個負擔,逐漸喪失了對閱讀的興趣。而在作文訓練中,學生并沒有將在閱讀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滲透到作文寫作中,不注重作文內容的真實性和感情表達的生動性,其作文也不具有可讀性。
閱讀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使其能夠領會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文章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學會分析文章,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而寫作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創作出更加優美的文章。
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能夠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激發語文思維,和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得到情感的升華。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一些素材完全可以用于寫作,如名人名言、歷史故事等。學生將這些素材用于作文創作中,可以提高作文的真實性,有助于流露真情實感,避免作文的“假大空”。
閱讀本身是一個長期積累素材的過程,在閱讀中積累素材,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從而在模仿的過程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寫作技巧。此外,閱讀教學還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章后,其情感得到了熏陶,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理解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閱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欣賞、感知、評價與理解,加強文本內容與作文訓練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合與加工能力,增強學生熟練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積累寫作素材能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寫作框架,在作文中引入積累的素材,能夠使文章中的情感表達得更加流暢,提高作文的真實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時,可以將學生比作電腦的處理器,閱讀教學是數據的輸入,作文訓練是經過處理后的數據輸出。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恰當地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這對開展作文訓練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將從閱讀中積累的素材應用到寫作中,不僅降低了寫作的難度,還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篇課文時,文章講述了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畏艱難險阻,不放棄挖掘,終于在38 個小時之后,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還救出了兒子的幾名同學。這篇課文贊揚的是父愛的偉大,通過閱讀文章,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傳達的父愛,盡管困難重重,只要心中有希望和愛,就能成功。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表一下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父親,并學會文章中的描寫技巧和寫作手法。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學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喜歡的作者和文章,用滲透分析文章的方法,引導學生來模仿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者模仿文章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在模仿中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模仿時,要防止學生對模仿形成依賴性,導致寫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和靈魂。
例如,在學習《山雨》這一篇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文中是如何來描寫雨的,模仿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感受文章作者是如何滲透情感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模仿《山雨》的寫作特色,并學習其中的修辭手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應給予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更多的重視,根據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心理特點來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將閱讀教學和作文訓練整合起來進行教學,能夠彌補兩者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因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積累,使其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在作文寫作訓練中,擁有更多的寫作素材,滲透自己的真情實感,最終提高寫作水平,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