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紅
(寧夏同心縣韋州中心學校,寧夏 同心 751303)
創新能力是人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行教育教學改革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而小學語文課教學作為主要教學課程,在課堂上貫穿創新教育、培育學生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探討的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指的是,在引導小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采取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其進行一定的創作活動,或者是發表和表達自己內心新的想法,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學生在思維范圍內展開勇敢的突破,這有助于挖掘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并不是指讓學生創造新事物,而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積極的創新,在教學過程當中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其得到更新的教學體驗。教師需要緊密聯系語文教材的內容,對其中所推崇的人文主義精神采取趣味、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思考和探究的機會,從而能夠逐漸從聽、說、寫多個角度來鍛煉自己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在創作當中積極應用語言表達的技巧,不僅對于學生打好學習基礎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轉化為創新能力。有很多問題不是在課堂上就能夠馬上解決的,這就要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是學生能夠在課外消化、解決一些問題,使想象無處不在。因此,教師應布置一定的課外語文活動,在課外活動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如:開展課外讀書活動,舉行趣味辯論大賽等,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在辯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充實了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語文實踐活動也使學生學到了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備課環節,教師不僅僅是分析教材的字詞句篇,單純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精心設置課堂上的問題,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新穎性、獨特性、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緊扣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主體性,要把學生看作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獨立思考,從中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例如,通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掌握了課本劇的表演,對課文寓意的再現,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在教授一些與自然知識相關的課文時,鼓勵學認真觀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在實際操作的過程肯定會遇到一些小問題,那么解決問題就需要學生創新性地思考,啟發了自我創新。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制定教學內容的時候考慮到創新的因素,嚴格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解決課文后邊設置的問題的時候,需要引導小學生結合課文的內容,反復閱讀和體會,對一些關鍵的詞匯或者是句子進行提煉,從而感受這些內容在文章中的作用,去感悟作者創作時的內心環境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在解決課后問題的時候需要鼓勵學生敢于思考,可以借助小組討論的環節,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以及獨立思考之后得到的內容,然后由同學之間彼此交流總結得出最后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參與度,從而能夠擁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
在語文教學中,專門加入一個創新思維環節,老師提出與教材相關的幾個問題,用來供學生思考,并每節課上形成固定教學模式。教師對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除了提問讓學生單獨思考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就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發揮學生“群體”的學習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與空間,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點評,從而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這個環節要使學生敢于質疑問題,敢于大膽求新,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方式。這個環節中,還可以設置由一組同學提出問題,另一組同學來回答,鼓勵他們提出一些有創見性問題,發現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并鼓勵他們在學習上要刻苦鉆研,勇于創新。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始終滲透創新性,體現自主性,才能使學生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進取,提高創新能力,養成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