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
(廣元市利州區楊家巖小學,四川 廣元 628001)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實踐與應用”的理念,更加重視學生從生活中感悟和學習數學知識,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教師應該轉變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開展研究型、探索類和實踐性的課程。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和相關經驗,進行相互合作與自主探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綜合性的和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更好地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以及指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必須先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而學生獲取知識的最好的路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創造,形成基本的數學知識體系,學生親自參與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知識學習效果,為實踐和應用做好充足的準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課程內容,設置相關研究課題、布置探究任務和提出各項問題,指導學生結合任務去觀察和思考,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獲得新知[1]。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課程,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情境讓學生初步認識小數,認識“元”和“米”相關的小數含義,以及能夠運用小數表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等。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情境,比如超市中的面包價格是4 元5 角、牛奶價格是3 元8角5 分,小明的身高是130 厘米,王東的身高是1 米3 分米等。之后提出問題:面包和牛奶價格如何不用角和分表示?小明和王東身高各是多少米?以此為主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指導學生利用教材所學知識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初步認識小數。
小學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實踐與應用”數學知識,最為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組織開展模擬實踐課程,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先初步熟悉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方式方法,進而為學生真正參與相關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可以根據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引入豐富的教學素材和創設多種多樣的模擬實踐活動,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指導學生積極地探討[2]。
例如,學生在學會三年級下冊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創設有關超市購物的模擬實踐活動,先用卡片或多媒體圖片出示生活中的購物情境,讓一些學生分工合作模擬表演這些情境,其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解決各類數學問題。比如教師可以先出示小甲去超市買零食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表演,學生可以表演以下類似情境:買了每袋15 元的10 袋五香豆干、每大包20 元的10大包干脆面,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小甲需要花費多少元?如果此時小甲付給收銀員400 元,請問需要找回多少元?通過創設此類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的重要作用。像求李老師帶錢買足球的問題、行程問題等都可以進行模擬,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
小學數學課程中含有很多動手實踐類的課程,需要學生自主動手和參與實踐操作,進而獲取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也是小學數學重要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通過剪切、折、拼、擺等動作,更好地參與到動手實踐操作中,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而且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鞏固和應用相關知識[3]。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七巧板”的內容,讓學生先動手擺出各種各樣的圖形,之后再利用已經學過的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結合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步驟,計算所擺出的圖形面積,從而為計算生活實踐中的不規則圖形做好鋪墊。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知識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動手測量教室的長和寬,的長和寬,之后計算出面積,并思考:如果一種瓷磚的長和寬是60cm 和30cm,請問需要多少塊瓷磚貼滿教室的地面?還可以帶領學生測量不規則的操場一角,想一想怎么把它分成不同規則圖形?進而計算出它的面積。通過創設這類實踐操作類任務,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參與實踐和計算。
除了以上實踐類的教學內容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數學教學內容,適時的布置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適合小學生參與的各項綜合實踐探究任務,讓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各項實踐調研,得出相關數據,之后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四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比例與統計的知識,讓學生調查本村組或社區10 戶鄰居的家庭人口,之后根據村組或社區的樓棟數和樓層數,利用統計的知識推算本社區的總人口,以此培養學生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等。在小數的計算知識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統計自家的年用水和用電數據,以此計算本村組或社區居民一年的用水用電費用。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探究小學數學的“實踐與應用”,教師可以結合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更好促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學數學,用數學”,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