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卿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美秀美術館坐落于滋賀縣的自然保護區山林間,始建于1997 年,創辦人是神慈秀明會的小山美秀子女士,后由貝聿銘先生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設計。館藏包括日本、中國、南亞、中亞、西亞、希臘、羅馬等國的藝術品。美秀美術館藏身于深山老林中,建筑面積1002000 m2,實用面積為9241 m2。貝聿銘多次實地考察,腦海中浮現出桃花源記描述的場景:一座山,一個谷,建筑躲在云霧中,沿著一條蜿蜒的小路到達一個草堂,它隱蔽在幽靜山林中。同時,小山美秀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使她與貝聿銘設計思想交匯融合,因此,文學與藝術的內涵共同滲透到美秀美術館的建設中。貝聿銘從“桃花源記”中得到靈感,想在這個深山中建造一個“世外桃源”。
美秀美術館主要分為接待處和美術館正館兩個部分。從接待處通向美術館正館只有一條道路,需要先走過兩旁開滿櫻花的蜿蜒幽徑,再進入山洞,穿越一條能夠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隧道,跨越一座反懸索橋,一路尋幽訪勝方可到達“桃花源”。美術館主體建筑造型看上去就像是山中的廟宇,屋頂是鋼和玻璃的現代幾何構圖。美秀美術館的入口大廳蘊含著貝聿銘的創新設計靈感,建造材料選用玻璃和金屬,室外景觀很好地反映到空間內部。接著,從歇山式屋頂下走過,圓窗造型的門會自動打開,慢慢步入美術館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棵青松,像一幅宏偉壯觀的山水屏風藝術畫作。玻璃屋頂形態由三角形和正方形交替構成,更讓人感受到空間的穩定和恢弘的氣勢。陽光從由幾何圖形編織而成的玻璃屋頂延伸至壁面上,墻壁及地板都采用了由法國生產的Mangy dore 石灰巖,灰色的空間框架、木紋的天窗、戶外的翠綠及各種顏色相互協調,柔和的光線從大面積落地玻璃窗中照射進來,再融合于室內壁燈的蜂蜜色柔光,地面、墻面、天花與燈光融為一體,與室外優美的風光完美結合,營造出安靜祥和的東方韻味,也讓人切身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秘。
美秀美術館屬于郊園,風景秀麗,空間開闊,以開放式序列為主。從迎賓館到山洞是一個開敞而明亮的“序曲”,山洞是封閉而昏暗的“前奏”,在光線的引導下走出山洞,山谷和懸山屋頂映入眼前,構成第一個高潮。登上三重臺階,穿過月洞門進入大堂,由室外向室內空間過渡,眼前是靜謐幽靜的山谷,動靜結合,形成介于開放與封閉之間的混合空間成為第二個高潮。穿過景觀走廊,兩邊各有一個共享空間,南館整體下沉,可以俯瞰山谷,北館上升,可平視茶廳。建筑空間簡單有秩卻不失趣味、交通路線清晰流暢,形成了有規律的節奏感。正如貝聿銘所說的:“我肯定來這里的人將會明白我是有意識地令此美術館與自然融為一體?!币虼?,建筑物立于自然中,同時亦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廣場空間是指平整開闊,可供人聚集的空間。它可以營造表現特定主題的整體氛圍。廣場的表達效果主要依賴于形狀和主要元素。接待區位于美術館的前廣場,同心圓構筑,另一側是道路的入口,一條道路隱于翠玲中,圓形的空間打造一種自由韻律的感覺,與周圍自然環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軸向空間是指筆直通透,直指目標的空間。它可以作為漫長的鋪墊,烘托端頭目標的驚喜感,是建筑場地序列中最常見的單元空間。被植被環繞的隧道到吊橋的空間是美秀美術館的軸線空間,在幽深的隧道中前行,期待前方的驚喜,隧道盡端縮放有致的索橋為空間序列中的又一次高潮。索線在洞口的端部呈放射狀的舒展開來經由橢圓形的鋼架后突然的收縮,索線所力與美的張弛中,觀者的心理隨之收放。索網形成的虛空間構圖中心正是指向美術館。
植被空間是指充滿綠色植物的空間。可以使人心情舒緩,通常隱喻生命力。它需要較大的面積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通常在場地規模大的案例中運用。美秀美術館建造在群山環繞的,植被繁茂的場地空間中,建筑被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景色別致。
一進入室內空間,便可感受到因室內環境而產生的戲劇性變化。細部設計和材料運用都非常準確,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則采用了淡土黃色的法國產石灰巖,與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同時,光線也豐富了建筑的色彩,陽光從屋頂裝有現代設計的百葉窗板的天窗中進入寬敞的室內空間,照亮了蜂蜜色的石灰石墻面帶來了一種溫暖柔和的光芒,使空間感更加廣闊。
通過對美秀美術館的空間組織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后,既體會到了設計應該如何在自然環境中產生一種平靜協調的自然狀態,還能感受到建筑本身的意義和建筑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西方文化的選擇性應用,貝聿銘先生能將它們能很好地體現在藝術設計作品中,正如林語堂先生說的一句話:“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終了,藝術在那里開始。”美秀美術館的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的自然融合、建筑單體與建筑空間的相互聯系、獨具匠心的內外空間處理、景觀環境的整體設計以及空間氛圍的營造都是我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對任何建筑進行空間設計時,空間的序列、組織關系都要做到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更要在設計中挖掘中國文化最本質的東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傳承歷史文脈,將民族文化更好地融于現代設計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