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銘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表現教學的實質即為“演奏”與“演唱”。而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一般情況下,我們通過對音樂在聽覺上所獲得的音響效果和其所包含的特性的接受,包括音高、節奏、強弱、節奏等,這種整體的感受我們將其定義為音響感知。在對音樂的接受過程中,首要需關注的便是對音響的感知,音樂欣賞就是以音響感知為原點發散開來從而獲得感情效果上的體驗和情感態度上的認知。若是背離了以音響感知為根本這一重要基石,對音樂對進一步領會和感悟便無從談起。從音樂的形式屬性上看,它既是一門“聽覺藝術”同時又是一門“情感藝術”。前者偏向于“聆聽”,后者則強調“走心”,而前者是后者得以持續的必要前提和途徑。這就要求首先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最基本認識,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音樂特性包括音高、節奏、強弱、旋律等,這些均是養成合格音樂聽覺所必需的要素。而對聽覺能力的培養是形成良好音響感知的基礎,也是能夠更深一步體會和感悟音樂內容及內涵的必要條件。
“灌輸式”的音樂教學方法常常比較乏味單一,這已經不符合現代的教學要求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慢慢的改變了初中音樂教學課堂。而音樂教育由于其具有抽象性和非理性的學科特質,不同于其他文化類課程,它更加注重感性思維和氛圍的烘托,更加講究意境的形成。所以教師若想更好讓學生領略到音樂所帶來的魅力,需給學生創造出良好的、適合音樂感受的課堂環境。
初中音樂課堂的學習終究還是要回歸對具體作品的學習上,以音樂作品學習作為主要途徑的。學生可以欣賞歌曲,也可以進行歌唱表演。相對于別的學科課程來說,音樂課的教學還是充滿趣味性的。音樂課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和口頭講授,雙管齊下、共同運用以提高其多樣性特點。讓學生通過對一節音段或一首音樂作品的聆聽,逐步細致地培育其對音樂作品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歌曲的學習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可以先欣賞教學視頻,視頻具有非常強的畫面感和故事性,學生可以通過視頻體會歌曲中融入的情感和音樂美感,教師再加以專業系統的講解,那么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對情感上的把握就更加準確到位了。教師也可以組織同學進行歌唱表演,例如,選出演唱效果較好的同學為大家表演作示范,或者先帶領大家進行齊唱排練,待多數學生對此作品已熟悉之后再運用其他方式如輪唱或分兩個聲部進行簡單的合唱。這些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更能在多種學習方式中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印象,夯實對作品的熟悉程度,并更深一步地深切體會音樂中的美和其蘊含的感情。既達到深動課堂教育的目的,又高質量地完成了對音樂作品的學習。
音樂素養的匱乏,是鑒賞者在對音樂作品進行理解和欣賞時無法產生審美價值的主要思想束縛,這就對其在音樂、史學哲學及人文知識等社會科學知識是否豐富提出了一定考驗。其中最重要的是音樂、美學上的知識和修養。音樂藝術是將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加以藝術的提煉、加工而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音樂要想引起不同階層、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之間的情感共鳴,就必須深入情感本質,將音樂家表現的形式與內容同觀眾的生命體驗相結合,達到某種默契聯系,以求得情感共鳴。
對音樂藝術的追尋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而對音樂的審美訓練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堅持不懈的毅力。對學生審美訓練的培養要從其音樂生涯之初就開始抓起。由于音樂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其它學科例如語言學那樣具有很強的具象性與概念性。它是一門抽象的學科,里面所囊括的內涵與意義有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一首上好的音樂佳作其最大意義便是在作品文本與欣賞者之間搭起了一座無形卻又有形的“鵲橋”,使得兩者之間能夠更好地產生思維上的溝通以及心靈上的共鳴。一首音樂作品其真正價值與意義并不在這首作品本身,而是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將作品加以最大化的聯想、展拓和充實,從而使一首作品逐漸豐滿起來。在音樂的藝術中,每一個欣賞者都會對一首作品所展現的整體音響效果和各局部的細節加以自己的聯想和解讀。而作為抽象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留白,更是會激發欣賞者們的無限遐想,使得一首音樂作品得以能有全新的不斷的填充,這正是一部上好的音樂佳作其真正魅力與意義之所在。就具體的某一首音樂作品學習,教師要在一開始就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讓學生充分施展自身想象力,將自己置身于此刻的音樂情境中,并嘗試用全新的觀點去聯想和解讀。此不僅僅是簡單的欣賞感悟過程,更可以說是對作品的一個“二次創作再加工”的過程。
作為中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時,始終聚焦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前提下,也要善于使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使學生通過課堂中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提高其在人文藝術方面的審美能力并陶冶情操,最終使學生成為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