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第三小學,浙江 樂清 325600)
語用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科學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于是近幾年來語用教學應運而生,語用教學就是通過對具體語境中的話語的感悟、探討、運用,學習并獲得在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具體語境中說話,達成交際目的的素養和技能。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標》對這一學段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據此,本課確定的核心目標就是:通過圈畫、品讀、想象聯系上下文等方式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效果,并能利用關鍵詞復述人們搶救白鯨的過程。而積累詞語,概括大意等目標都圍繞核心目標逐一展開,層層推進。
這個目標,清晰地呈現了孩子達成目標的過程與方法,如“圈畫”、“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等都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以練習的方式引領孩子們扎實地掌握復述的方法,并且從品味關鍵詞入手體會人們對白鯨的關愛。這樣步步緊扣“語文”,層層推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這樣的目標設定,直指語文,而且“非語文”的少了,不糾結在內容里,不糾結在人文精神里。
語文課堂,呈現的不是老師的精彩表現,而是學生的學習進展。老師的核心任務不是講課,而是組織學習,特別是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縱觀整堂課堂,呈現出來的就是學習的線索,學習的方法。
我們在備課時,對教材進行詳細地解讀后,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地裁剪,分成兩大板塊展開學習。一是寫白鯨活動的,二是寫人們救援活動的。第一次呈現的是寫白鯨動作的三句話:
白鯨著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塊,但是冰塊太大了,它們絕望地叫起來。
可是白鯨卻一動不動地擠在一起,原來它們害怕這只高大的破冰船。
鯨成群結隊地跟著破冰船游動起來。
這三句話是作為學習研讀的范本,依托這個范本,讓孩子們初步體會關鍵詞表情達意的效果。而三句話的展開學習又體現層次和坡度,第一句作為重點研讀的范本,老師引導用圈畫、想象、朗讀等方法體會“拼命”、“絕望”這兩個詞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并適時地進行學法滲透。第二三句話,是個半扶半放的學習過程,讓孩子們嘗試圈畫這兩處句子中的關鍵詞,體會朗讀“一動不動”、“成群結隊”的表達效果。從課堂實踐下來看,多數孩子已經會找到關鍵詞并能說出自己的體會了。(如:記錄學生發言)
這樣的課堂,是讓孩子們充分地經歷學習的過程,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語言,是非常符合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這一理念的。這樣的課堂,孩子們的收獲是多元的,體驗情感,掌握方法,積累內化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這樣的課堂,才是追尋語文教學根源的課堂。
三年級上冊是中低段的銜接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還帶著低段孩子好奇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但是,獨立性越來越強,是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課標》在閱讀教學上,對低段感悟上的定位是“感受閱讀的興趣。”中段是“初步感受”。朗讀上,低段重在“學”,中段重在“用”。在課文內容把握上,低段是“提取簡單信息”,中段是“初步把握主要內容”。而現在的孩子已經上了半個多學期,大部分孩子語文閱讀能力還偏向低段特點,小部分孩子已接近中段水平。
請看,在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這一環節,我們團隊使用的策略是培養孩子能根據問題,簡要地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老師首先出示問題:這群喜愛音樂的白鯨遇到了什么事,人們是怎么做的?孩子們自由朗讀后開始交流。
再看“咀嚼想象,品關鍵詞之妙”這一環節中的一個片段。
在品讀“白鯨著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塊,可是冰塊太大了,他們絕望地叫起來。”這一句時,老師循循善誘,先啟發孩子找到寫白鯨的動詞,“撞”和“叫”,老師馬上圈出這兩個詞,然后在朗讀中發現是“拼命”地撞,“絕望”地叫。老師又馬上用三角形記號標出這兩個詞。接著就用各種策略來體會“拼命地撞”“絕望地叫”的表達效果。有想象畫面——脊背都撞得怎么樣了;有營造氛圍——不撞會怎么樣;有移情體驗——會絕望地叫些什么;這些策略又都融合在一次次地反反復復地朗讀中來實施的。在孩子們深刻地體驗到了白鯨身陷冰區,無法逃脫的那種驚恐和無助之后,老師適時小結:“一個拼命,一個絕望,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白鯨身處險境時的那份無助,那份驚恐。像這樣,表情達意效果特別好的詞語,我們要用記號標出來,并積累下來。來,學著老師的樣子標一標吧!”
這一環節,為什么花那么多的時間,用這么多的策略來讓孩子體會呢?這是因為我們團隊在備課時就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會產生兩條視線,一條是生理視線,負責吸收語言符號,以供大腦識別,另一條是心理視線,能透過文字符號,看到一個個表象和邏輯意義單位。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邊讀一邊想”,沿著“循文——明象——體情——悟理”的路線,順利進入“讀書內化”的自由王國。但是當課文的語言所指的事物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隔離時,兩條視線就無法“合影”,從而造成閱讀障礙,也就是學生讀不懂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我們的團隊整合我們學校老師及周圍所有的資源,在這一個星期里,孜孜不倦地思索著,學習著,討論著,爭辯著,質疑著……終于呈現出了以上這堂課。課雖上好了,但我們的思考沒有停止,我們還有幾多困惑幾多遺憾。
1.由于課堂的時間的局限,本課沒有留給足夠的時間給孩子,沒有關注到每一位學生。那么在平時上課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做?
2.賽課時,我們關注了更多的目標落實,對于不同地區學情的把握不夠,留下的遺憾該怎樣彌補?
3.在設計時,我們努力讓各環節緊湊,以上出高效課堂,但實際上有些環節還是稍顯拖拉,老師該如何靈活調控課堂的節奏?